即事(其三)

懒嫚终疑傲,和光意远哉。

元龙无客礼,方朔有仙才。

疾苦褰帷过,风尘领郡来。

那须论往事,作赋柏梁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即事(其三)》。诗中描绘了一位看似傲慢实则深藏不露的人物形象,他与世俗格格不入,却有着超凡脱俗的才华与志趣。诗中通过对比元龙(三国时期名士,以豪迈自居)的客礼之重与这位人物的淡泊名利,以及方朔(汉代文学家,以诙谐机智著称)的仙才之高,进一步凸显了其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才情。

“懒嫚终疑傲,和光意远哉。”开篇两句,诗人以“懒嫚”形容其人看似懒散傲慢的外表,实则内里深藏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光”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意为与世无争、混同于世俗,但又不失其深远的志向与智慧。这两句诗巧妙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两面性,既显其孤高自许,又见其深沉内敛。

“元龙无客礼,方朔有仙才。”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元龙的客礼之重与方朔的仙才之高,进一步强调了这位人物的独特之处。元龙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士,以其豪迈的气度和对宾客的尊重而闻名;而方朔则是汉代文学家,以其诙谐机智和超凡的才华著称。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将这位人物与历史上的两位杰出人物相联系,既展现了其个性的鲜明,也暗示了其在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疾苦褰帷过,风尘领郡来。”这两句描绘了这位人物深入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同时也展现了其在政治上的担当与作为。他不仅关注百姓疾苦,还亲自深入民间了解情况,体现了其亲民爱民的情怀。同时,“风尘领郡来”一句,既指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与责任,也暗含着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

最后,“那须论往事,作赋柏梁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这位人物的敬仰之情,认为无需过多讨论其过去的功绩与事迹,只需通过创作来纪念与赞美。柏梁台,原为汉武帝所建的宴会场所,此处借以象征高雅的艺术创作与文化盛事。这不仅是对人物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境界的高度赞扬。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一位看似傲慢实则深藏不露的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非凡的才华以及高尚的品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相联系,既展现了人物的个性魅力,也传达了诗人对其的深刻敬仰与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即事(其四)

使者殊旁午,吾生自不辰。

文章看长物,道路竟何人。

寒食孤城外,襜帷大泽滨。

那堪杨柳色,风雨傍行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寄宗考功(其一)

别离如昨日,岂厌广陵涛。

春色渔阳满,烽烟海上高。

文章回白雪,顾盻解绨袍。

下走犹三辅,萧条欲二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寄宗考功(其二)

春色还堪起,青云固可披。

振缨人不病,把袂客能诗。

奏事明光殿,抡才藻镜司。

稽康犹自懒,早辱巨源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寄殿卿(其一)

人情原惨淡,世路故蹉跎。

意气弹冠少,风尘按剑多。

客居深雨雪,春梦远漳河。

赖有西山色,犹堪载酒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