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求珠

行潦沈明月,光辉也不浮。

识珍能洞鉴,精宝此来求。

几被泥沙杂,常随混浊流。

润川终自媚,照乘且何由。

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

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积水中的明月倒影沉静,光芒也不显得飘浮。
懂得珍宝的人能洞察其价值,珍贵的宝物因此被寻求。
它常常被泥沙混淆,随浑水漂流。
润泽河流始终自我欣赏,但如何才能被人赏识呢?
明亮的光泽终究难以掩盖,希望被慧眼识中。
虽无腿却如蛇般悄然到来,对恩德已经心怀感激。

注释

行潦:积水,指河流或沟渠中的水。
沈明月:指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洞鉴:洞察,识别。
精宝:珍贵的宝物。
几被泥沙杂:几乎被泥沙污染。
照乘:比喻极为珍贵的东西,如明月般的宝珠。
的皪:鲜明,光亮。
晶荧:形容光亮耀眼。
蛇行无胫至:像蛇一样没有腿也能到达,比喻不择手段地追求。
饮德:饮,承受;德,恩德,这里指接受别人的恩惠。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起的作品,名为《浊水求珠》。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超鉴赏才华和他对珍奇事物的渴望。

"行潦沈明月,光辉也不浮。识珍能洞鉴,精宝此来求。"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清澈透明、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诗人自信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评判能力。

"几被泥沙杂,常随混浊流。润川终自媚,照乘且何由。"

这里诗人描写了珍珠虽在污浊之中,但仍然散发出自己的光泽。这也隐喻着诗人的才华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也不失其光彩。

"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

最后两句表达了珍珠内涵深厚,不易被外物遮盖,且渴望着能被识别出并得到赏识。"蛇行无胫至"用来形容寻找珍宝的艰难和曲折,而"饮德已闻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回报。

整首诗通过对浊水中之珠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鉴赏眼光,以及他对于真、善、美追求的态度。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外界认可的期待。

收录诗词(6)

王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定居扬州(今江苏扬州)。唐朝宰相、学者,同平章事王播之弟。为人孝友,嗜学强记,书无不览。四典贡举,所举皆知名士。有“当代仲尼”之称。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称“勍敌”。有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纬图》十卷,《写宣》十篇,今已佚

  • 字:举之
  • 生卒年:760年-847年

相关古诗词

和李校书雨中自秘省见访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不遇诗

台庭才子来款扉,典校初从天禄归。

已惭陋巷回玉趾,仍闻细雨沾綵衣。

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

直庐相望夜每阑,高阁遥临月时吐。

昔闻三入承明庐,今来重入中秘书。

校文复忝丞相属,博物更与张侯居。

新冠峨峨不变铁,旧泉脉脉犹在渠。

忽枉情人吐芳讯,临风不羡潘锦舒。

忆见青天霞未卷,吟玩瑶华不知晚。

自怜岂是风引舟,如何渐与蓬山远。

形式: 古风

赋花

花,点缀,分葩。露初裛,月未斜。一枝曲水,千树山家。

戏蝶未成梦,娇莺语更誇。

既见东园成径,何殊西子同车。

渐觉风飘轻似雪,能令醉者乱如麻。

形式: 词牌: 一七令 押[麻]韵

咏五台

缥缈蓬莱未足夸,海峰孤绝更无加。

入门已到三摩地,携手同游千岁沙。

碧玉镜开金菡旧,珊瑚树宿白频迦。

殷勤童子能招隐,共采芝茵和紫霞。

惊起东华尘土梦,沦州到处即为家。

山人自种三珠树,天使常乘入月槎。梅福留丹。

形式: 古风

湘灵鼓瑟

宝瑟和琴韵,灵妃应乐章。

依稀闻促柱,髣髴梦新妆。

波外声初发,风前曲正长。

凄清和万籁,断续绕三湘。

转觉云山迥,空怀杜若芳。

诚能传此意,雅奏在宫商。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