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僧

比丘乾竺来,情思脱祸胎。

去乡十万里,飞锡不尘埋。

宵昼观孰大,无时不常怀。

志立无上等,必欲精神谐。

忽然观身影,影乃与身偕。

若欲离尘垢,将影与身排。

再观世万物,有形必影该。

寻思欲解分,似乎与理乖。

空寂如是说,咸将贝叶开。

论影始太古,至今尚犹猜。

日午难回避,临水见眉腮。

月下偏分晓,愚云似怪哉。

智人果解分,祸胎两忘灾。

或说身裁影,亦曰影身裁。

颠倒论常世,倒颠日日俳。

观倦息意马,劳心猿似豺。

到了难分去,从伊子细差。

闭门终不见,出户倚身牌。

有时定玄机,俯仰何根荄。

祖佛如何定,影子在尘埃。

尔升从尔上,尔降从尔阶。

踌躇从踯躅,穿履亦穿鞋。

反复诚难避,簪花犹插钗。

虚实谁参透,天厨一供斋。

八万四千户,闾阎迩榭台。

鸡犬声无异,庄周化骨骸。

漆园曾作吏,槐国已知槐。

幻中生幻梦,幻影与身哀。

影幻身亦幻,何时有壮衰。

若欲常寂静,百骸与之齐。

智虑浑忘却,天然似婴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天竺僧人的视角,探讨了影与身、现实与幻象、静与动、智与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描绘了僧人远行万里,摆脱世俗烦恼,追求精神和谐的坚定决心。接着,通过观察影与身的关系,引出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思考。诗人提出,影与身不可分割,如同现实与幻象交织,难以完全区分。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认知界限,暗示着对存在本质的深入探索。

进一步地,诗人探讨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并超越这些对立面,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通过对比智者与愚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强调了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宁静对于解脱烦恼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以天竺僧人的身份,反思了人生的虚实、幻象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与和谐。通过引用“八万四千户”、“鸡犬声无异”等形象,展现了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天竺僧人的独特视角,融合了哲学思考与宗教感悟,展现了对生命、宇宙、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135)

朱元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 字:国瑞原名重八
  • 生卒年: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相关古诗词

善世禅师游方归朝

前年拜辞去,今春二月归。

未闻湖海阔,但见禅眸辉。

踏雪来朝觐,家风祖佛规。

默坐各无语,方寸究徘徊。

樱花才脸笑,柳眼正舒眉。

独翁任清净,愚俗多险危。

奸猾不善死,到处冢累累。

尔心鉴此患,弃家永不回。

年年常作客,如蓬被风吹。

哀悯自天祐,仁深久必为。

切记无住相,与佛莫相违。

形式: 古风

赓僧锡杖歌

由来震旦始乾竺,扶老应须栖此杖。

铃铃琅琅妙且奇,撼振一声空谷响。

或时化作飞龙威,长空如水何相持。

有时比翼论端的,方觉玄关显现时。

志悟未通心委曲,鸿濛浑沌同尘俗。

蓦然一悟凌烟霞,觉此觉他方意足。

神眸昭昭众生顾,隐隐微微如法故。

每担日月猢狲藤,簟食由来饱祗树。

形式: 古风

寺中猫食肉

紧行慢行皆虎形,室中捕鼠百般能。

精舍一隙透灵鼠,朽残经卷将何补。

为斯育尔佛释迦,日逐随僧常茹素。

常茹素,一旦筵前舒爪距。

尔勤尔役诚可录,赏彼丹衷命食肉。

形式: 古风

春日钟山行

我爱山松好,云埋常不老。

几度春风吹更绿,胜似逢瀛美三岛。

石径闻蕊馨流泉,嫩青草草青啼鸟。

涧边幽玄鹤,摩空来晨蚤。

锦衣队列出山阿,饮客婆娑归更饱。

山清水清我亦清,有秋足我斯民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