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翠叶彤竿已占先,湘云千叠势争翻。
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
这首诗采用了对仗手法,每句都有紧凑的结构和鲜明的意象。"翠叶彤竿已占先"中,"翠叶"指竹叶,"彤竿"则是竹子的颜色,这两词结合起来形容竹子生长得早且茁壮。"湘云千叠势争翻"则通过对比湘江上的云层来描绘竹子竞相生长的景象,"千叠"表达的是云层的厚重和变化莫测,而"势争翻"则形容竹子的生机勃勃,不断向上攀升。
第二句"野夫不识天人面,知是虞皇第几元"中,"野夫"指的是乡间的普通百姓,这些人对天上的神仙面孔并不知晓。"虞皇"则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即舜帝,他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和故事。而"第几元"则是在询问舜帝在众多的神仙或先贤之中排行第几,这里用来强调他的高贵与尊崇。
整首诗通过对比竹子的生长与天上的云层,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通过提及虞皇,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不详
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中曾记述,见《乐府雅词》卷下
谁泼烟云六尺绡,寒山秋树晚萧萧。
十年来往吴淞口,错认溪南旧板桥。
高僧欲纵目,桥上建横亭。
野水茫茫白,群山点点青。
客帆风送叶,渔火夜遗星,看尽朝昏景。
天涯一画屏。
江国陆郎封寄后,独自冠群芳。
折时雪里,带时灯下,香面讶争光。
而今不怕吹羌管,一任更繁霜。
玳筵赏处,玉纤整后,犹胜岭头香。
杳杳春江阔。收细雨、风蹙波声无歇。
雁去汀洲暖,岸芜静,翠染遥山一抹。
群鸥聚散,征航来去,隔水相望楚越。
对此、凝情久,念往岁上国,嬉游时节。
斗草园林,卖花巷陌,触处风光奇绝。
正恁浓欢里,悄不意、顿有天涯离别。
看那梅生翠实,柳飘狂絮,没个人共折。
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