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乾康禅师入山过夏

由来喧滑境,难驻寂寥踪。

逼夏摇孤锡,离城入乱峰。

云门应近寺,石路或穿松。

知在栖禅外,题诗寄北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历来喧嚣繁华之地,难以留住寻求寂静的行踪。
接近夏日手持锡杖行吟,离开城池步入重叠山峰。
云雾缭绕的山门应该靠近古寺,石板小路或许穿越松林之中。
深知修行生活在禅意之外,提笔题诗寄托给北方的宗门。

注释

由来:历来,从来。
喧滑境:喧嚣繁华的尘世环境。
难驻:难以停留。
寂寥踪:寻求寂静的人的行踪。
逼夏:接近夏天。
摇孤锡:手持锡杖行路,象征僧人行脚。
离城:离开城市。
乱峰:重叠起伏的山峰。
云门:云遮雾绕的山门,也可能是特定地名。
应近寺:应当靠近寺庙。
石路:石板小路。
或穿松:或许穿越松林。
知在:深知,明了。
栖禅:修行生活,坐禅修行。
外:之外,指超越了形式上的修行。
题诗:写诗。
寄北宗:寄托给北方的佛教宗派或友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进入深山准备度过炎热的夏季,寻求内心的宁静与修行。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禅意的表达。

"由来喧滑境,难驻寂寥踪" 表示一个声音嘈杂、不易停留的地方,可能是指尘世间纷扰繁杂的环境。诗人通过这两句开篇,既描绘了环境,也表达了对心灵宁静的渴望。

接下来的 "逼夏摇孤锡,离城入乱峰" 描述了僧人在炎热的夏季里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荒凉的山峰中寻求清凉。这里的“逼夏”指的是酷热的夏日,“孤锡”则形容深山中的幽寂和孤独。

"云门应近寺,石路或穿松" 描绘了僧人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山中,接近一座隐于云间的寺庙,踏着由石块铺成的小径穿梭于松林之中。这里的“云门”指的是山中的寺院被云雾环绕,“石路”则是山中崎岖的小道。

最后 "知在栖禅外,题诗寄北宗" 表示僧人知道自己将会在禅房之外安顿下来,他通过题写这首诗来表达对远方僧侣(北宗)的思念和传递信息。这里的“栖禅”指的是居住于禅房中修行,“题诗寄北宗”则是通过诗歌来传达心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更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精神宁静的心境。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送崔判官赴归倅

白首从颜巷,青袍去佐官。

只应微俸禄,聊补旧饥寒。

地说丘墟甚,民闻旱歉残。

春风吹绮席,宾主醉相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彬座主赴龙安请讲

两论久研精,龙安受请行。

春城雨雪霁,古寺殿堂明。

白发老僧听,金毛师子声。

同流有谁共,别著国风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略禅者归南岳

林下钟残又拂衣,锡声还独向南飞。

千峰冷截冥鸿处,一径险通禅客归。

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边宿雨霏霏。

劳生有愿应回首,忍著无心与物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隆公上人

独携谭柄去,千里指人寰。

未断生徒望,难教白日闲。

空江横落照,大府向西山。

好骋陈那孔,谁云劫石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