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晚泊

傍桥吟望汉阳城,山遍楼台彻上层。

犬吠竹篱沽酒客,鹤随苔岸洗衣僧。

疏钟未彻闻寒漏,斜月初沈见远灯。

夜静邻船问行计,晓帆相与向巴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靠着桥边吟咏遥望汉阳城,山峦上层层楼阁映入眼帘。
狗在竹篱笆外叫唤着买酒的客人,白鹤伴着青苔岸边洗衣的僧人。
稀疏的钟声还未停歇,已听到寒冷的滴漏声,斜月慢慢沉入远方,只见远处的灯火。
夜晚宁静,邻船询问出行计划,拂晓时分,我们一起乘船驶向巴陵。

注释

傍桥:靠着桥边。
吟望:吟咏遥望。
汉阳城:汉阳城(地名)。
山遍:山峦遍布。
楼台:楼阁。
彻上层:映入眼帘,直达顶层。
犬吠:狗叫声。
竹篱沽酒客:买酒的客人。
鹤随:白鹤相伴。
苔岸:长满青苔的岸边。
洗衣僧:洗衣的僧人。
疏钟:稀疏的钟声。
寒漏:寒冷的滴漏(古代计时器)。
斜月:斜月。
远灯:远处的灯火。
行计:出行计划。
晓帆:拂晓时分的船帆。
巴陵:巴陵(地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图式,诗人以淡定之心观察周围环境,将自然与人事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傍桥吟望汉阳城”一句,设定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是在一个古城的城墙边上。接着,“山遍楼台彻上层”,则是从远处眺望,山势与楼台相连,给人以层次分明、纵深感。

“犬吠竹篱沽酒客”中的“犬吠”和“沽酒客”都是生活的点缀,它们共同构造了一个恬静而又不失生动的夜晚场景。紧接着,“鹤随苔岸洗衣僧”,则描绘了一幅禅意盎然的图画,鹤与僧相伴,呈现出一种清净自在。

“疏钟未彻闻寒漏”和“斜月初沈见远灯”两句,更是营造出了夜深人静之时的氛围。其中,“疏钟未彻闻寒漏”,通过听觉传递了时间的流逝;而“斜月初沈见远灯”,则以视觉捕捉了夜色中的光影变化。

最后,“夜静邻船问行计”和“晓帆相与向巴陵”两句,诗人在深夜询问航行的计划,而到了清晨,与他船同行者一起扬帆驶向巴陵。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旅行经历,也点明了行程的方向和目的地。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平实的笔法捕捉夜晚的宁静与旅行者的行踪,通过对声音、光线和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情怀。

收录诗词(21)

杨徽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后周显德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校书郎,集贤校理,累官右拾遗。因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负责诗歌部分。真宗时官至翰林待读学士。为人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恶非道以干进者,后患足疾而卒,谥文庄

  • 字:仲猷
  • 籍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
  • 生卒年:921~1000

相关古诗词

送梦英大师

独携瓶锡欲春残,深入终南路屈盘。

万象幽玄吟里见,一心圆寂定中观。

翠微寺在杉松老,紫阁峰高水石寒。

莫凭危栏临北望,满城烟草是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禁林宴会之什

星移岁律应青阳,得奉群英集玉堂。

龙凤双飞观御札,云霞五色咏天章。

禁林渐觉清风暖,仙界元知白日长。

诏出紫泥封去润,朝回莲烛赐来香。

二篇称奖恩尤重,万国传闻道更光。

何幸微才逢盛事,愿因史册纪馀芳。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峨眉

嘉州山水地,二蜀最为美。

翠岭叠峨眉,长澜涌锦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