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叔叉

昔我吏吴门,冠带填门阈。

白发老山人,闻名面不识。

一朝弃官去,空山翻见迹。

何不嘘热官,而煨寒灰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名为《姚叔叉》。诗中描绘了诗人昔日为官时,吴门之地官民云集,热闹非凡,而如今弃官归隐,空山中仅留往日足迹的场景。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昔我吏吴门”点明了诗人过去在吴门为官的经历,接着“冠带填门阈”描绘了当时官场的繁盛景象,官民聚集,门庭若市。然而,随着时光流转,“白发老山人”一句转而描述了诗人年老后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闻名面不识”,既是对过去官场生活的一种讽刺,也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淡然态度。

“一朝弃官去,空山翻见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从官场到山林的转变,空旷的山林中留下了他曾经的足迹,却已无人相识。这种转变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是心灵层面的,诗人从喧嚣的官场走向了内心的宁静。

最后两句“何不嘘热官,而煨寒灰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现象的深刻思考。这里的“嘘热官”可以理解为对官场中那些追求名利、热衷于权力的人的批评,而“煨寒灰客”则是对那些失去热情、被权力腐蚀的人的同情。这两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从官场到山林的心路历程,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送王静虚访李卓师

天地愁结成,圣贤愁眷属。

举眼皆针锋,何处可容足。

儒生有毛病,道理充穷腹。

百虑堆作城,万想锻成狱。

突有大妄人,手持无羽镞。

欲解大地罗,先肆弥天毒。

扇海作洪炉,燎山煮精玉。

何不触其嗔,悬崖求所欲。

形式: 古风

馀杭雨(其一)

不恨今日雨,却恨前日晴。

无端放隙光,诱我馀杭行。

馀行有何趣,败寺老和尚。

若使在西湖,亦得闲眺望。

出门无去处,袖手东西顾。

桑下见蚕娘,泥滓沾衣裤。

只是去临安,已觉步步难。

何况径山路,千盘与万盘。

形式: 古风

馀杭雨(其二)

一心闲处忙,四体山行瘦。

荒吹破梦欢,孤枕逼檐霤。

山灵无好情,梅天多异候。

主僧嗔客留,仆子呼天漏。

云不十丈高,泥凡尺馀厚。

纵有健马驴,挥鞭岂能骤。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于潜道中偶成

出门二三月,客行常踰质。

问我亦不知,奔波为何物。

越鸟也嘲人,解问爹归弗。爹岂不思?,山淫成痼疾。

百里一名山,一山须十日。

东南半壁地,十分未了一。

云霞朝到眉,魈鬼夜入室。

遇伴觅定方,逢仙谈飞术。形体节节劳,心神?般逸。

名胜尚可穷,游子兴难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