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山寺

山形如槎云浮浮,耆阇崛翔云上头。

西来意祖三弟子,一块净土虚根留。

梵僧碧眼亲识得,指点怪秘传千秋。

山灵非神亦非鬼,梦落深宫愁帝子。

梦中山在缥渺间,按图来求走中使。

一朝觅得随布金,山花笑指宫车临。

铅脂洗净功德水,富贵了寂钟鱼音。

此时老公失精魄,刹帝利来徒面壁。

空谈已著旬波魔,百身那忏台城厄。

金瓯已缺荒故宫,劫灰留镇无心峰。

珠珞散为尘土尽,楼台半逐云烟空。

从此槎浮失归路,天女常留散花处。

天边鹫鴐如可招,却跨山头决空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浮槎山寺》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与历史感的画面。诗中以“山形如槎云浮浮”开篇,将浮槎山的山形比作漂浮于云中的木筏,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耆阇崛翔云上头”进一步渲染了山的高耸与神秘。

“西来意祖三弟子,一块净土虚根留”两句,借佛教故事,暗示浮槎山曾是三位高僧修行之地,留下了一片清净的净土。随后,“梵僧碧眼亲识得,指点怪秘传千秋”则描述了外来僧侣对这片圣地的发现与传承,使得其神秘色彩更加浓厚。

“山灵非神亦非鬼,梦落深宫愁帝子”将山灵拟人化,赋予其情感,通过深宫帝子的梦境,展现了山与人的深层联系。接下来,“梦中山在缥渺间,按图来求走中使”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人们寻找山的过程。

“一朝觅得随布金,山花笑指宫车临”表现了人们找到山后的喜悦与山花的欢迎,象征着心灵的满足与自然的和谐。之后,“铅脂洗净功德水,富贵了寂钟鱼音”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此时老公失精魄,刹帝利来徒面壁”通过比喻,揭示了不同阶层人士面对内心世界的反应,以及对修行的理解。接下来,“空谈已著旬波魔,百身那忏台城厄”则反映了对空谈与实际行动的反思,以及对困境的超越。

“金瓯已缺荒故宫,劫灰留镇无心峰”通过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衰败的感慨。最后,“珠珞散为尘土尽,楼台半逐云烟空”则以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万物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浮槎山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山阁晓起

一榻重岚里,酣眠即道心。

涧幽琴响枕,云厚絮添衾。

不识夜长短,那知山古今。

来宵尘驿梦,何处更相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泥涂叹

经旬滞愁霖,春泥苦融泄。

但积征途艰,那补漏天裂。

沈浊溃欲浮,流阴荡难闭。

顿令如坻平,投足起窊凸。

略激颡已过,甫涉髁先灭。

譬作瀚海行,中道势无辍。

谁能坐衣冠,或可养鱼鳖。

污下圣所悲,欲往气为结。

未免相经过,畴能避湔涅。

阖道胡云难,陇坂未嫌折。

尺寸有可持,遑复畏蹉跌。

纵有穆驭良,为功逊乘橇。

足土苟不离,都卢等跛蹩。

几吁方者舆,不为载重设。

人憾那得齐,劳生动胶辙。

仆御嗟何辜,先后百推曳。

将毋累微躯,心境两兀跪。

毕景不半程,用力亦云竭。

前途更淤洳,欲铲无巨铁。

所望阳光开,庶闻叹声绝。

形式: 古风

合肥城楼

筝笛声消极浦间,逍遥津水尚湾环。

英雄浪捲都无迹,城郭珠沈竟不还。

生惜文鸳名似锦,旧倾韦虎望如山。

登楼此日容清啸,词客淮南鬓已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定远

重冈百盘叠,势与遥山争。

淮云一片落,远见南谯城。

高楼矗三两,雉堞苍苍明。

冈转忽不见,渐闻鸡犬声。

驮铃间市喧,卸装孤馆清。

乌乌起画角,月上诗已成。

稍进馆人语,闲数来朝程。

饭冷酒力薄,凄苦中宵情。

平头促就枕,明发宜五更。

一笑遣之去,且当吟洛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