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燕生(其二)

谁持下界三千劫,众口悠悠只自惊。

别有性情求史隐,略通忧患著棋经。

厌闻乱角随风转,坐送残阳看月生。

歌哭未终人事改,古今同是百无成。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和宋燕生(其二)》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诗中蕴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谁持下界三千劫”,以“三千劫”这一佛教概念象征时间之长,提出一个宏大而深邃的问题: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下,是谁在掌管着世间的一切?接着,“众口悠悠只自惊”描绘出人们对于未知或超乎常理之事的惊讶与议论纷纷的情景,暗示了人性中的好奇与不安。

“别有性情求史隐,略通忧患著棋经”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与生活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有人追求历史的奥秘,试图从中寻找人生的答案;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忧患与挫折,促使人们学习棋艺,以此为寄托,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厌闻乱角随风转,坐送残阳看月生”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悲凉的画面。诗人厌倦于纷扰与混乱,选择静静地等待时光的流逝,从夕阳的消逝到新月的升起,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循环。

最后,“歌哭未终人事改,古今同是百无成”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无论是欢笑还是哭泣,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世事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最终的结果往往令人感到无奈与失望。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哀,以及对永恒真理的追寻与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历史、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对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宋燕生(其三)

几人流涕谈新政,我自低徊谓子贤。

哀乐尽时忘孔墨,国身通后见人天。

微波脉脉归沧海,弃木森森得大年。

倘谓时艰求息壤,人间何处有桑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自清溪泛舟至寥山草堂分韵得堂字

有约惜韶光,酒香花满堂。

斜阳写哀艳,春意在微茫。

持此与静者,相看谁老苍。

映波最惆怅,初过少年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一)

我到深山公入世,人天哀感未分明。

中年万事不挂眼,静夜一灯微有情。

碧海沉沉那有岸,秋虫唧唧徒闻声。

玲岩星暗诸天寂,待汝归来看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二)

人世至今无可说,相逢端合话来生。

交空四海公垂老,愁入深山雨易成。

料得归来应有泪,不因禅定便无情。

华严法界人能到,容我蹉跎听梵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