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和宋燕生(其三)》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诗中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首联“几人流涕谈新政,我自低徊谓子贤。”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描绘了众人对新政的忧虑与自己的平静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变革的独立见解与自信。
颔联“哀乐尽时忘孔墨,国身通后见人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哀乐尽时”与“国身通后”的转折,暗示了在经历悲喜之后,能够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达到更广阔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的深刻理解。
颈联“微波脉脉归沧海,弃木森森得大年。”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微波”与“沧海”、“弃木”与“大年”的对比,象征着个体与整体、牺牲与收获之间的辩证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独到见解。
尾联“倘谓时艰求息壤,人间何处有桑田。”则直面现实的挑战与困难,提出了在艰难时刻寻求稳定与希望的问题,同时也暗示了在世间寻找真正价值与幸福的可能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也反映了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是一首富有深度与广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