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燕生(其三)

几人流涕谈新政,我自低徊谓子贤。

哀乐尽时忘孔墨,国身通后见人天。

微波脉脉归沧海,弃木森森得大年。

倘谓时艰求息壤,人间何处有桑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和宋燕生(其三)》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所作。诗中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首联“几人流涕谈新政,我自低徊谓子贤。”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描绘了众人对新政的忧虑与自己的平静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变革的独立见解与自信。

颔联“哀乐尽时忘孔墨,国身通后见人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哀乐尽时”与“国身通后”的转折,暗示了在经历悲喜之后,能够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达到更广阔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的深刻理解。

颈联“微波脉脉归沧海,弃木森森得大年。”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微波”与“沧海”、“弃木”与“大年”的对比,象征着个体与整体、牺牲与收获之间的辩证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独到见解。

尾联“倘谓时艰求息壤,人间何处有桑田。”则直面现实的挑战与困难,提出了在艰难时刻寻求稳定与希望的问题,同时也暗示了在世间寻找真正价值与幸福的可能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也反映了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是一首富有深度与广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自清溪泛舟至寥山草堂分韵得堂字

有约惜韶光,酒香花满堂。

斜阳写哀艳,春意在微茫。

持此与静者,相看谁老苍。

映波最惆怅,初过少年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一)

我到深山公入世,人天哀感未分明。

中年万事不挂眼,静夜一灯微有情。

碧海沉沉那有岸,秋虫唧唧徒闻声。

玲岩星暗诸天寂,待汝归来看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二)

人世至今无可说,相逢端合话来生。

交空四海公垂老,愁入深山雨易成。

料得归来应有泪,不因禅定便无情。

华严法界人能到,容我蹉跎听梵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一)

此来真隔世,了了悟初心。

入谷窥天近,因松坐雨深。

秋蝉悲旦暮,山鸟课晴阴。

好景无真相,君听流水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