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一)

我到深山公入世,人天哀感未分明。

中年万事不挂眼,静夜一灯微有情。

碧海沉沉那有岸,秋虫唧唧徒闻声。

玲岩星暗诸天寂,待汝归来看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探访天童山,与寄禅长老未能相遇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深邃的哲思与淡淡的哀愁。

首句“我到深山公入世”,以“我”字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诗人的个人体验之中,仿佛跟随他一同踏入了幽深的山林。这里的“公”字,既可理解为山中的动物,也可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某种隐喻,暗示着自然界的生机与人类世界的交融。

“人天哀感未分明”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与宇宙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无常、命运不可预知的感慨。这种哀感未明的情感,是诗人深入山林后心灵深处的触动,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中年万事不挂眼,静夜一灯微有情”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后,对于世事的淡然态度。中年的他,或许已经看透了许多人生的起伏,不再为琐事所困扰,而是在静谧的夜晚,一盏微弱的灯光下,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暖与陪伴。这不仅是对个人心境的描述,也象征着在喧嚣世界中寻得的一份宁静与自我慰藉。

“碧海沉沉那有岸,秋虫唧唧徒闻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广阔的海洋与渺小的秋虫置于同一画面中,暗示了人类在浩瀚宇宙面前的渺小与无力。碧海无边,象征着未知与无限,而秋虫的叫声虽响亮,却无法触及那遥远的彼岸。这一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也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深层思考。

“玲岩星暗诸天寂,待汝归来看月生”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面。在夜色中,岩石上的星星似乎都暗淡了下去,整个天空显得格外寂静。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感到孤独,反而期待着与某人共同见证月升的美好时刻。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也蕴含着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友情以及宇宙真理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复杂情感交织中寻求内心平静的过程。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甲辰六月十六日登天童山访寄禅长老不遇留赠二首(其二)

人世至今无可说,相逢端合话来生。

交空四海公垂老,愁入深山雨易成。

料得归来应有泪,不因禅定便无情。

华严法界人能到,容我蹉跎听梵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一)

此来真隔世,了了悟初心。

入谷窥天近,因松坐雨深。

秋蝉悲旦暮,山鸟课晴阴。

好景无真相,君听流水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二)

百转通灵境,云阴隔翠层。

蹉跎吾到海,苍莽汝为僧。

古树忘枝叶,群峰自爱憎。

偶然会名理,何用说传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三)

寺楼深不见,寥廓递斜晖。

泉向云边冷,僧从雨外归。

低徊清夜磬,悽恻故山薇。

偕隐吾谁托,中年百事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