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法语(其一)

矿去金存百鍊周,自从索价没人酬。

腾今耀古非声色,曾共沩山作牯牛。

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

忽然风捲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

形式: 古风

翻译

经过千锤百炼的矿石留下黄金,自那时起,无人能给出相等的价值交换。
如今它光芒四射,超越古今,不在于外表或声音,曾经与沩山一同度过,如同牯牛般默默无闻。
身躯如浮云般飘忽,心灵如风一般自由,常常居无定所,在虚空中游荡。
忽然间,风卷云散,踪迹全无,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主角的身份呢?

注释

鍊周:千锤百炼。
索价:寻求价值交换。
声色:外在的表现或吸引力。
沩山:地名,可能指代某段经历或象征。
牯牛:比喻默默无闻的人或事物。
虚空:空旷的空间,也象征精神上的超脱。
主人公:诗中的主要角色或象征意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示众法语》其一。诗中以炼金为喻,表达佛法修炼的过程。"矿去金存百鍊周",意指经过重重磨砺,去除杂质,留下真金,象征修行者经过艰难修行,去除妄念杂质,保留纯净的佛性。"自从索价没人酬",则暗示佛法高深,世人难以理解或付诸实践。

接下来的"腾今耀古非声色,曾共沩山作牯牛",进一步阐述佛法超越世俗的声色之欲,诗人自比为沩山的耕牛,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体现了禅修者的低调和奉献精神。"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形象地描绘了禅者的超脱状态,身心自由,不受束缚。

最后两句"忽然风捲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以风云变幻的自然景象,寓言修行者达到无我境界,如风卷云散般不留痕迹,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并体悟到这种至高的境界呢?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真谛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以及对知音的期待。整首诗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的内观与实修精神。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示众法语(其二)

大隐居廛小隐山,了心无事没多般。

休缘到此磨尘垢,绝爱终须耐岁寒。

百草上参多宝佛,镬头边勘赵州关。

莫教一击连天地,震动坤维顷刻间。

形式: 古风

示行者

绝顶无人处,融会亦非难。

独步依无住,圆心岂往还。

深深妙在无言说,莫教闲指动风幡。

大事彻头须进步,白云千里故乡关。

形式: 古风

示弟子彭资深心斋居士

灵山话月,曹溪指月,禅可禅而成大过。

一念顿超没量人,六月雪哥向猛火。

参方侣,休打坐,学至无学得什么。

自从打破赵州关,收放纵横句不堕。

这雪曲,谁解和,举意万机无两个。

拈题颂古若河沙,须是金毛师子子。

这资深,被谁苦,梦中踢发千钧弩。

射过山河石壁空,枯髅烁尽无纤阻。

希奇希奇谁得知,心空及第心斋子。

古贤无限学无为,罕遇明心轮劫苦。

闻不闻,岂小补,识破天下老婆子。

箭锋相拄道应难,针芥相投万事闲。

不如佛祖只谈心,悲悯盲参往别山。

没弦琴,谁会弹,卢公便就指风幡。

直饶不是风幡动,不识真心转见难。

我意无尽非言说,离百非兮四句绝。

首观梁武梦胡僧,未达修山龙济决。

一百一十四重玄,大冶炉中捞片雪。

生不生,灭不灭,万法千机谁透彻。

普庵不舍一微尘,本末双彰□无说。

肯将法界作红心,一箭虚空浑漏泄。

形式: 古风

示杨仲质

谁识一微尘,于中藏本佛。

时时常放光,照烛一切物。

只许信心人,在处无轻忽。

这回如未应,不离金刚骨。

逢本分钳锤,煅成非外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