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六)

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

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

闲行不觉过天井,长啸深能动岳灵。

应恐无人知此意,非凡非圣独醒醒。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我在幽深的庵中闭目静思,草垫枕头松木床铺上青苔密布。
小鹿悄悄穿行在柽柳小径上的积雪中,瀑布轻声溅落在石楼的佛经上。
闲适漫步不知已穿过天井,悠长的啸声深深触动山岳之灵。
恐怕无人能理解这份心境,既非世俗之人也非圣贤,唯我清醒独立。

注释

庵:指修行的住所,如庵堂。
冥目:闭目凝神。
穹冥:天空。
菌枕:用菌类做的枕头。
松床:松木床铺。
藓阵青:青苔密布。
乳鹿:幼鹿。
柽径:柽柳小径。
瀑泉:瀑布。
石楼:建有石头的楼阁。
天井:庭院中的井。
啸:大声呼叫。
岳灵:山岳之灵。
非凡非圣:非世俗之人,非圣贤。
醒醒:清醒独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表达了诗人独自居住在一个幽静的庵堂之中,那里的环境是如此的宁静和清净,以至于连苔藓都长满了枕席。"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则描绘了冬日里乳鹿在雪地上轻步流利,而山间的瀑布细小,只能湿润着石制的楼阁。

诗人在自然中漫游,却不觉时间已过,到了天井(可能是指夜深或日暮),"长啸深能动岳灵"表明诗人的长啸之声能够触及山中的神灵。这位隐士似乎与世隔绝,只有他一个人保持着清醒的意志。

最后两句"应恐无人知此意,非凡非圣独醒醒"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自信和坚持,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超脱于常人的,也不同于那些修炼成圣的人,只有他一个人保持着真正的觉悟。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界的亲近感和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七)

慵刻芙蓉传永漏,休誇丽藻鄙汤休。

且为小囤盛红粟,别有珍禽胜白鸥。

拾栗远寻深涧底,弄猿多在小峰头。

不能更出尘中也,百炼刚为绕指柔。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八)

业薪心火日烧煎,浪死虚生自古然。

陆氏称龙终妄矣,汉家得鹿更空焉。

白衣居士深深说,青眼胡僧远远传。

刚地无人知此意,不堪惆怅落花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九)

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

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

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二十)

自休自已自安排,常愿居山事偶谐。

僧采树衣临绝壑,狖争山果落空阶。

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

虚作新诗反招隐,出来多与此心乖。

形式: 古风 押[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