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襄城时所见之景象与内心情感。"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一句中,"辞罢"意味着告别,表明诗人已经离开了郾城;"过襄城"则是他行程的下一个地点。这里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如"颍水嵩山",诗人将自然风光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得景色显得更加清晰鲜明。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还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接着,"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与感激。"已去蔡州三百里"说明距离已经相当远,但诗人的思念之情却并未因距离而减少;"家人不用远来迎"则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可能是诗人对家人理解和支持的感激,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重视家庭与亲情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未为世用古来多,如子雄文世孰过。
好待功成身退后,却抽身去卧烟萝。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汝既出家还扰扰,何人更得死前休。
夹道疏槐出老根,高甍巨桷压山原。
宫前遗老来相问,今是开元几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