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长安作

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

归心随旅雁,万里在沧洲。

残照明天阙,孤砧隔御沟。

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没有美酒赏金色菊花,登高远望只忆起秋天。
思乡之心随旅行的大雁,跨越万里到达遥远的地方。
夕阳余晖照亮天边宫阙,孤独的捣衣石隔着皇城的护城河。
谁还会想起重阳节落帽的典故呢,双鬓已添上了愁绪。

注释

无酒:没有酒。
泛金菊:比喻赏菊,金菊指黄色的菊花,常在重阳节观赏。
登高:攀登高山,也有节日登高望远的习俗。
但忆秋:只回忆起秋天的景致。
归心:思乡的心情。
旅雁:迁徙中的大雁,常用来象征远方或旅途。
沧洲:多指隐士居住的水边之地,这里泛指遥远的地方。
残照:夕阳的余晖。
天阙:天上的宫殿,这里代指皇宫或远方的景致。
孤砧:孤独的捣衣石,古代妇女常在河边捣衣,此处引申为孤独思乡之意。
御沟:皇宫外的护城河。
落帽:重阳节风俗,指登高山时帽子被风吹落,典故出自晋朝孟嘉的故事,寓意洒脱不羁。
两鬓:两边的鬓发,这里指自己。
添愁:增添了忧愁。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九日长安作》,通过对金菊、旅雁、高阙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和秋天美好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孤独与愁绪。

首句“无酒泛金菊”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寂寞之情,因为没有酒来助兴,所以只能随意地赏玩那些金色的菊花。接着的“登高但忆秋”则表明诗人心中对秋天的怀念,无论他走到哪里,登上多高的地方,他心里想的都是那逝去的秋季。

下片“归心随旅雁,万里在沧洲”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旅雁是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离别和思念的意象,诗人将自己的归乡之心比作那些远行的旅雁,强调了他的思乡之情。而“万里在沧洲”则描绘了一种遥远和辽阔的景象,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渺茫。

“残照明天阙,孤砧隔御沟”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夕阳的余晖洒在高耸的城墙上,而那孤零零的砧板声却被深深的御沟所隔绝,这种景象不仅映照出诗人的孤独,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流逝与空间阻隔的悲凉。

最后,“谁能思落帽,两鬓已添愁”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叹息。落帽可能意味着年华老去,而“两鬓已添愁”则直接点出了岁月给诗人带来的忧虑和愁绪。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秋天以及个人生命流逝的深切怀念和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86)

王贞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字:有道(875—958)
  • 号:灵溪
  • 籍贯: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
  • 生卒年:895

相关古诗词

云居长老

巘路蹑云上,来参出世僧。

松高半岩雪,竹覆一溪冰。

不说有为法,非传无尽灯。

了然方寸内,应秪见南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从军行

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

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

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

每度因看猎,令人勇气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太湖石

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

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少年行二首(其一)

游宴不知厌,杜陵狂少年。

花时轻暖酒,春服薄装绵。

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

鲁儒甘被笑,对策鬓皤然。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