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倦客乘归舟,春溪杳将暮。
群林结暝色,孤泊有佳趣。
夜山转长江,赤月吐深树。
飒飒松上吹,泛泛花间露。
险石俯潭涡,跳湍碍沿溯。
岂唯垂堂戒,兼以临深惧。
稍出回雁峰,明登斩蛟柱。
连云向重山,杳未见钟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险峻感的山水画面。诗人以一种淡定和超然的心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倦客乘归舟,春溪杳将暮。" 这两句设置了全诗的情境,一个疲惫的旅人正踏上回家的航程,春天的溪流在暮色中显得迷离而又宁静。
"群林结暝色,孤泊有佳趣。" 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独特体验。在这片密集的树林和寂静的夜晚之中,诗人发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乐趣。
"夜山转长江,赤月吐深树。" 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夜景的细腻描绘,长江在夜色的映衬下蜿蜒曲折,而那圆润的红月则从浓密的树叶间透出光芒。
接下来,“飒飒松上吹,泛泛花间露。” 描述了微风轻拂松林的声音,以及清晨露水在花丛中闪耀的情景。这些细节丰富了诗中的意象,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那清脆的自然之声。
"险石俯潭涡,跳湍碍沿溯。" 这两句则转向了对险峻山岩和急流的描写,诗人似乎在强调大自然中既有美丽,也有危险与力量。
紧接着,“岂唯垂堂戒,兼以临深惧。” 诗人的心情也随之而转,表达了一种对安全的忧虑和警醒,不仅是对居所的关注,也是对于深邃山谷带来的敬畏之心。
最后,“稍出回雁峰,明登斩蛟柱。连云向重山,杳未见钟路。” 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探险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继续前进,攀登高峰,面对着云雾缭绕的重山,却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钟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个旅途中的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微小与敬畏。
不详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秋来池馆清,夜闻宫漏声。
迢遰玉山迥,泛滟银河倾。
琴上松风至,窗里竹烟生。
多君不家食,孰云事岩耕。
匹马晓路归,悠悠渭川道。
晴山向孤城,秋日满白草。
故宅春山中,来逢夕阳入。
汲少井味变,开稀户枢涩。
树朽鸟不栖,阶闲云自湿。
先生何处去,惆怅空独立。
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乍悲鸣兮欲长,犹嘶涩兮多断。
风萧萧兮转清,韵嘒嘒兮初成。
依婆娑之古树,思辽落之荒城。
闲院支颐,深林倚策。
犹惆怅而无语,鬓星星而已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