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三)

我家未为贫,尚有绿绮琴。

手虽不能弹,颇喜闻遗音。

时时命女奴,强于弦上寻。

听罢方寸适,取酒时一斟。

颜回与原宪,平日我所钦。

傥得从之游,虽贫亦甘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我家虽然不算贫穷,还有一把绿绮琴。
虽然我的手指不再能弹奏,却十分喜欢听那残留的琴音。
我时常吩咐女仆,试着在琴弦上寻找昔日的旋律。
听完琴音后心情舒畅,便取酒来小酌一杯。
颜回和原宪,是我平日里敬仰的人物。
如果能与他们为伴,即使生活清贫我也心甘情愿。

注释

绿绮琴:古代名琴,象征高雅的音乐生活。
遗音:指过去的琴声,或已故者的音乐才华。
女奴:古代主人身边的仆人,这里指负责照顾琴的人。
方寸适:内心得到安慰或平静。
颜回:孔子弟子,以贫穷而乐道著称。
原宪:孔子弟子,与颜回一样以清贫自守而受尊敬。
傥得:倘若能够。
甘心:心甘情愿,乐意接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家中虽然清贫,但仍然拥有心爱的绿绮琴,即便自己无法演奏,亦喜欢聆听那琴上的余音。通过命女奴强行于弦上寻找和拨弄琴声,诗人得以享受一丝丝的音乐之美。每当听到这琴声,心中就感到一份宁静与满足,于是取酒独酌,享受片刻的喜悦。

诗中的“颜回与原宪”指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和西汉时期的隐士原宪,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生活简朴的人物。诗人表达了自己如果能够像他们一样,尽管生活贫困,也愿意去追随他们的隐逸生活,享受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琴声的喜爱,以及对古代贤士生活态度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超脱物质贫乏、追求精神富足的心境。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以及对于美好事物持久而深沉的情感。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二)

渊明抱归兴,未老辞华轩。

应谓役于人,岂如归田园。

在家贫亦好,满眼是风烟。

亲戚可晤语,书史可精研。

妻子识此意,相对无间言。

时取新酒漉,一笑中圣贤。

形式: 古风

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一)

士贫亦常事,但视其所依。

苟能依于道,暮景亦有辉。

渊明生乱世,初不求奋飞。

为贫聊一出,违己即言归。

归来坐衡宇,无粟可疗饥。

作诗咏贫士,泰然曾不悲。

形式: 古风

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韵哭陈能之

陈公行古道,出处尽堪书。

俯仰端无负,初终总一如。

粤从为剧邑,平步上亨衢。

正色主风宪,弹劾靡亲疏。

故虽频补外,直性不可纡。

召还方进用,谓当推绪馀。

一朝忽撄疾,力请归旧居。

竟化辽东鹤,不作北溟鱼。

哀哉名世士,天胡赋分拘。

有子传衣钵,无钱治室庐。

形式: 古风

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

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

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

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

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

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

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

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

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

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

诵公穫稻句,倍为公兴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