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二)

渊明抱归兴,未老辞华轩。

应谓役于人,岂如归田园。

在家贫亦好,满眼是风烟。

亲戚可晤语,书史可精研。

妻子识此意,相对无间言。

时取新酒漉,一笑中圣贤。

形式: 古风

翻译

陶渊明怀抱着回归田园的心愿,还未老去就离开了华丽的车马
他应该认为为别人劳役不值得,哪里比得上回归田园的自由
即使家中贫穷也觉得快乐,满眼都是田园风光和袅袅炊烟
可以与亲朋好友交谈,阅读书籍历史,深入研究
妻子儿女理解他的心意,彼此之间无需多言
时常取出新酿的美酒过滤,举杯欢笑,仿佛与圣贤同在

注释

渊明:陶渊明。
抱:怀有。
归兴:回归田园的愿望。
未老:还未老去。
辞:离开。
华轩:华丽的车马。
役于人:为别人劳役。
岂如:哪里比得上。
归田园:回归田园。
家贫亦好:即使贫穷也觉得好。
风烟:田园风光。
亲戚:亲朋好友。
晤语:交谈。
书史:书籍历史。
妻子:妻子儿女。
识:理解。
无间言:无需多言。
新酒漉:新酿的酒过滤。
一笑:举杯欢笑。
中圣贤:与圣贤同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享受。开篇“渊明抱归兴,未老辞华轩”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以及未到老年就辞去繁华世界的决心。接着“应谓役于人,岂如归田园”强调了在世俗纷争中勤劳的人生,与归隐田园自在的生活相比,更显得轻松愉悦。

诗中的“在家贫亦好,满眼是风烟”则表现了诗人对贫穷但宁静生活的赞美。这里的“风烟”可能指的是自然界的景致,或隐喻着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紧接着,“亲戚可晤语,书史可精研”则描绘了诗人在家中与亲友交流思想,以及对历史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形。

“妻子识此意,相对无间言”显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理解与和谐的关系,他们能够心灵相通,无需多说即能明白对方的心意。最后,“时取新酒漉,一笑中圣贤”则是诗人在家享受简朴的生活乐趣,偶尔饮酒,与古代圣贤相比,他选择了一种更加自然、自在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传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这种生活状态,不仅让诗人摆脱了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灵上的富足与满足。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一)

士贫亦常事,但视其所依。

苟能依于道,暮景亦有辉。

渊明生乱世,初不求奋飞。

为贫聊一出,违己即言归。

归来坐衡宇,无粟可疗饥。

作诗咏贫士,泰然曾不悲。

形式: 古风

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韵哭陈能之

陈公行古道,出处尽堪书。

俯仰端无负,初终总一如。

粤从为剧邑,平步上亨衢。

正色主风宪,弹劾靡亲疏。

故虽频补外,直性不可纡。

召还方进用,谓当推绪馀。

一朝忽撄疾,力请归旧居。

竟化辽东鹤,不作北溟鱼。

哀哉名世士,天胡赋分拘。

有子传衣钵,无钱治室庐。

形式: 古风

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

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

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

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

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

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

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

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

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

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

诵公穫稻句,倍为公兴叹。

形式: 古风

和陶神释

人生禀一气,自微而至著。

不问富与贫,不论新与故。

自有形影初,我便相亲附。

二子既有言,我宁无一语。

汝形未生时,影复在何处。

偶与我有缘,同生复同住。

幸我所依人,造理仍知数。

身虽未溘然,已办周身具。

得酒即忘怀,宁复顾毁誉。

醒即看云眠,目送孤鸿去。

我亦得安闲,不忧还不惧。

说与二子知,莫为身外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