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一)

士贫亦常事,但视其所依。

苟能依于道,暮景亦有辉。

渊明生乱世,初不求奋飞。

为贫聊一出,违己即言归。

归来坐衡宇,无粟可疗饥。

作诗咏贫士,泰然曾不悲。

形式: 古风

翻译

贫困是常有的事,关键看依赖何物。
只要能依靠正道,晚年也会有光彩。
陶渊明生活在乱世,起初并不追求仕途显达。
为了摆脱贫困他暂且外出,一旦违背本心就立即回家。
回家后坐在简陋的屋檐下,没有粮食来充饥。
他写下诗歌赞美贫困者,坦然处之,未曾悲伤。

注释

士:读书人。
贫:贫困。
依:依靠。
道:正道。
暮景:晚年。
渊明:陶渊明。
奋飞:仕途显达。
聊:姑且。
违己:违背本心。
衡宇:简陋的房屋。
粟:粮食。
疗饥:充饥。
泰然:坦然自若。
悲:悲伤。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贫士境况的诗歌,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贫困生活态度的思考。开篇“士贫亦常事,但视其所依”表明士人之贫并非罕见,但关键在于他们心灵的依托是什么。接着,“苟能依于道,暮景亦有辉”说明如果一个人的内心能够依靠道德和信念,即便是在黄昏时分,也能找到光彩。这两句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贫困的心灵自足。

“渊明生乱世,初不求奋飞”中的“渊明”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隐者嵇康,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但并不急于功名。此处借用嵇康之事来表达诗人对于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态。

“为贫聊一出,违己即言归”则显示了诗人面对贫困时的无奈与自省,尽管暂时走出去试图改善生活,但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就会选择回归。这里体现了一种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归来坐衡宇,无粟可疗饥”描述诗人回到家中,却发现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缓解饥饿。这两句通过对贫困生活的具体描写,传递出一种无奈而又平和的心境。

最后,“作诗咏贫士,泰然曾不悲”表明诗人在面对贫困时,还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通过创作诗歌来抒发自己作为一个贫士的感受,这种泰然自若之中,并没有表现出深刻的悲哀。

整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超脱物质困境的心灵力量。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韵哭陈能之

陈公行古道,出处尽堪书。

俯仰端无负,初终总一如。

粤从为剧邑,平步上亨衢。

正色主风宪,弹劾靡亲疏。

故虽频补外,直性不可纡。

召还方进用,谓当推绪馀。

一朝忽撄疾,力请归旧居。

竟化辽东鹤,不作北溟鱼。

哀哉名世士,天胡赋分拘。

有子传衣钵,无钱治室庐。

形式: 古风

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穫早稻

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

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

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

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

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

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

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

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

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

诵公穫稻句,倍为公兴叹。

形式: 古风

和陶神释

人生禀一气,自微而至著。

不问富与贫,不论新与故。

自有形影初,我便相亲附。

二子既有言,我宁无一语。

汝形未生时,影复在何处。

偶与我有缘,同生复同住。

幸我所依人,造理仍知数。

身虽未溘然,已办周身具。

得酒即忘怀,宁复顾毁誉。

醒即看云眠,目送孤鸿去。

我亦得安闲,不忧还不惧。

说与二子知,莫为身外虑。

形式: 古风

和陶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韵寄江朝宗

居闲岁月久,万事心已冥。

独于同调人,独未能忘情。

忆昔桂花发,君来访柴荆。

把酒坐花下,欢然话平生。

今年秋更好,花还照眼明。

无由共清赏,幽恨已难平。

那闻遭横议,意颇悔西征。

既不乐朝市,却思岩石耕。

古来未遇者,宁免寸禄荣。

要当且隐忍,勉强就功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