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虚斋挽诗(其一)

两朝人物号耆英,九折崎岖亦饱经。

几度拂衣心似石,重来曳履发如星。

争名可是因文字,转臂堪嗟失典刑。

何处藏山犹有史,悲笳幽咽若为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挽诗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哀悼之情。首联“两朝人物号耆英,九折崎岖亦饱经”开篇即点明逝者在两朝为官,是年高德劭之人,历经九折崎岖的人生道路,饱尝世事沧桑。颔联“几度拂衣心似石,重来曳履发如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逝者内心的坚韧与岁月的无情,几度拂衣,心如磐石,重来曳履,白发如星,形象地刻画出其一生的风霜与坚持。

颈联“争名可是因文字,转臂堪嗟失典刑”则深入探讨了逝者生前的追求与遗憾,或许是为了名声而执着于文字,但最终却因某种原因失去了应有的典范与准则,表达了对其人生选择的复杂思考和惋惜之情。

尾联“何处藏山犹有史,悲笳幽咽若为听”将思绪引向更深远之处,提出“藏山”这一典故,暗示逝者虽已离世,但其事迹与精神仍将在历史中流传,如同悲笳之音,在幽谷中回响,引发人们对逝者生平的深思与怀念。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逝者生平的回顾,也有对其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到的洞察力。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赵虚斋挽诗(其二)

奥学深功在易通,御题褒句圣恩隆。

成书自讲前无例,异论难齐久始公。

辞有所之端可据,文无不变论尤工。

皋比定集诸仙听,独惜丁宽道不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一)

定是仙从天目来,少曾吟咏到襄淮。

才名词伯班常伯,学问平斋授恕斋。

华盖谩云邻翰苑,衮衣不许上瑶阶。

海山纵好归何处,叹惜人间事好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二)

秀骨清姿玉雪同,几多星宿入心胸。

风流王谢谈谐胜,家数常杨制诏工。

坐政事堂无六丈,登文章箓似三洪。

年来人物萧疏甚,玉座东西欠此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三)

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

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

思老有馀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

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