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三)

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

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

思老有馀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

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已故洪尚书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诗中通过回忆与洪尚书初次相会的情景,以及之后的交往,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开篇即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两人初次相遇的场景,"宸京"指京城,"横经"则是指洪尚书尚未到达的地方,暗示了两人命运的交织与情感的共鸣。

接着,诗人回顾了洪尚书在朝廷中的地位与贡献,"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形象地描述了洪尚书在朝中的勤勉与忠诚,"玉笋"和"金华"分别代表了朝廷的高官和重要的职位,体现了洪尚书在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角色。

"思老有馀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这两句则表达了对洪尚书才华与品格的赞美,"思老"可能是指洪尚书的智慧与学识,"笔健"形容其文采飞扬,"诗癯"则暗示了洪尚书因病而瘦削,但依然坚持创作,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表达了对洪尚书逝世的惋惜与无法亲自表达哀思的遗憾。"太华"是中国著名的山脉,这里借以比喻洪尚书的去世如同山峰崩塌,令人痛心疾首。"身远无因奠束刍"则表达了诗人因距离遥远,无法亲自前往致哀的无奈与悲伤。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与洪尚书交往的回忆,以及对其才华、品格的赞美,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逝者无法挽回的遗憾与对生者难以言表的悲痛。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陈节斋挽诗(其一)

诸贤名并端平见,一老音存正始遗。

改纪重来时领袖,持荷独立右尊彝。

心忘世易身难乞,家著书多人少知。

省闼才辞留史馆,可怜便入八哀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陈节斋挽诗(其二)

国重穆陵蒐钜典,帝咨宿学进隆名。

那知幻境空花散,不待藏山史草成。

笔冢长存堪怅恨,书棺何益谩哀荣。

西山门第今无几,落尽残星泪眼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陈节斋挽诗(其三)

早岁登门叨赏异,暮年造阙喜追陪。

每从省户供词去,多向都曹诵句来。

逐客赠年今尚在,痴儿别饮恰方回。

湖边握手如前日,身隔千山叹玉埋。

形式: 七言律诗

李斛峰尚书挽诗(其一)

公擢端平第,祥开日下云。

乾坤钟直气,星斗瑞斯文。

出处关时运,更尝厌俗氛。

白头需旧学,何事靳吾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