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已故洪尚书的深切怀念与哀悼之情。诗中通过回忆与洪尚书初次相会的情景,以及之后的交往,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开篇即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两人初次相遇的场景,"宸京"指京城,"横经"则是指洪尚书尚未到达的地方,暗示了两人命运的交织与情感的共鸣。
接着,诗人回顾了洪尚书在朝廷中的地位与贡献,"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形象地描述了洪尚书在朝中的勤勉与忠诚,"玉笋"和"金华"分别代表了朝廷的高官和重要的职位,体现了洪尚书在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角色。
"思老有馀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这两句则表达了对洪尚书才华与品格的赞美,"思老"可能是指洪尚书的智慧与学识,"笔健"形容其文采飞扬,"诗癯"则暗示了洪尚书因病而瘦削,但依然坚持创作,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表达了对洪尚书逝世的惋惜与无法亲自表达哀思的遗憾。"太华"是中国著名的山脉,这里借以比喻洪尚书的去世如同山峰崩塌,令人痛心疾首。"身远无因奠束刍"则表达了诗人因距离遥远,无法亲自前往致哀的无奈与悲伤。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与洪尚书交往的回忆,以及对其才华、品格的赞美,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逝者无法挽回的遗憾与对生者难以言表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