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一)

定是仙从天目来,少曾吟咏到襄淮。

才名词伯班常伯,学问平斋授恕斋。

华盖谩云邻翰苑,衮衣不许上瑶阶。

海山纵好归何处,叹惜人间事好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鉴赏

这首挽诗以哀悼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洪尚书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诗中将洪尚书比作来自天目的仙人,未曾涉足襄淮之地,暗示其非凡的才华与地位。"才名词伯班常伯,学问平斋授恕斋"两句,赞美洪尚书不仅文采斐然,且在学术上亦有深厚的造诣,其教导之下的恕斋,也必能继承其学问之精髓。

"华盖谩云邻翰苑,衮衣不许上瑶阶",通过华盖与翰苑、衮衣与瑶阶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洪尚书虽身处高位,却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表达了对其抱负未尽的惋惜之情。"海山纵好归何处"一句,借海山之景,寄托了对逝者归宿的疑问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叹惜人间事好乖",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世间人事不如意的深深感叹,以及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二)

秀骨清姿玉雪同,几多星宿入心胸。

风流王谢谈谐胜,家数常杨制诏工。

坐政事堂无六丈,登文章箓似三洪。

年来人物萧疏甚,玉座东西欠此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恕斋洪尚书挽诗(其三)

伊昔宸京握手初,横经公未到三衢。

早班玉笋还先去,晚侍金华却共趋。

思老有馀知笔健,病成应是为诗癯。

峰摧太华嗟何及,身远无因奠束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陈节斋挽诗(其一)

诸贤名并端平见,一老音存正始遗。

改纪重来时领袖,持荷独立右尊彝。

心忘世易身难乞,家著书多人少知。

省闼才辞留史馆,可怜便入八哀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陈节斋挽诗(其二)

国重穆陵蒐钜典,帝咨宿学进隆名。

那知幻境空花散,不待藏山史草成。

笔冢长存堪怅恨,书棺何益谩哀荣。

西山门第今无几,落尽残星泪眼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