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醉石

石君匪招陶,陶子岂知石。

偶然一醉间,成此千年迹。

当时素心人,邻里今谁宅。

悠然独君在,入我晦翁室。

翁去三十年,伊余复来客。

山氓道之前,崖路久以塞。

攀缘出藤萝,指点见颅蹠。

想当酣卧时,不记苔藓泐。

无论牛马后,况说有刀尺。

持杯荐寒泉,叹息书此墨。

形式: 古风

翻译

石君非有意招引陶渊明,陶渊明又怎会知道石头的心意。
在一次偶然的醉酒中,留下了千年的痕迹。
那时的纯真之人,如今邻里还有谁居住。
只有你悠然自在,进入我晦翁的居所。
晦翁离开已三十年,而我又成为这里的客人。
山民们走在前方,那条山路早已荒废。
我们攀爬藤萝,指点着发现头颅和足迹。
想象他醉眠之时,已忘记苔藓剥蚀的痕迹。
更不用提牛马之后,更何况还有刀剑之事。
我举杯献上冷冽泉水,感慨万分写下这些文字。

注释

石君:指代石头,可能象征着自然或某种精神象征。
匪:非。
陶:陶渊明,东晋诗人。
岂:怎能。
素心人:指心地纯洁的人。
邻里:邻居。
晦翁:指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
三十年:时间跨度,表示很久。
伊:指代晦翁。
客:客人。
山氓:山区的居民。
崖路:山路。
颅蹠:头颅和足迹,代指陶渊明。
泐:剥蚀。
牛马后:比喻世俗纷扰。
刀尺:比喻世事险恶。
寒泉:清冷的泉水。
书此墨:写下这些文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陶渊明醉石》,通过对陶渊明与石头的偶然相遇和醉酒后的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超凡脱俗品格的敬仰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首句“石君匪招陶”暗示了陶渊明与石头的缘分,而“陶子岂知石”则反问陶渊明是否能理解这石头中的深意。接着,诗人想象陶渊明醉酒后的场景,感叹他的遗风犹在,而当年的邻居如今已无处可寻。

“悠然独君在,入我晦翁室”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暗示自己与陶渊明的精神共鸣。诗人又提到陶渊明离开三十年后,自己再次来访,山路已被藤萝覆盖,显得荒凉,但仍然能追寻到他的足迹,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的影响深远。

最后,诗人举杯对石,感叹岁月如流,并将这些思绪记录下来,通过“持杯荐寒泉,叹息书此墨”,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沉思。整体上,这首诗以醉石为媒介,寓言了诗人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赞美和自我人生的寄托。

收录诗词(1487)

项安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高风台歌

台之高不知其几仞兮,但见燕雀仰视如冥鸿。

风之来不知其几里兮,但见南海北海声逢逢。

我时醉卧洞庭之北巴山东,耳边澒洞呼汹怖杀侬。

起来欠伸拍鸿蒙,问谁作此狡狯变化惊盲聋,乃是清江江上盘园翁。

翁本自与时人同,袍带靴笏从儿童。

亦尝随牒作小史,亦尝建纛称元戎。

偶然兴尽自返盘园中,意行倦止由心胸,岂与郢中小儿论雌雄。

儿曹颠倒鸡著笼,金朱眯眼视梦梦。

仰见騄骥脱鞅行青空,便欲俎豆老子配食蜚廉宫。

纷纷俗论安足穷,二三君子人中龙。

南安太守科甲高,袖有桂馆之香风。

庐陵相公名位高,笔有造化之春风。

雨岩居士卧榻高,句有湖海之英风。

三君合谋奏天公,急羁此老勿使慵。

国于羊角九万里,奄有九霄寒露之空濛。

封师巽伯为附庸,不许抗表辞官封。

向来挂冠冠愈穹,老子一笑朱颜红。

形式: 古风

高台寺

高台夫如何,山后此为最。

手摩白云顶,足蹑飞鸟背。

我从樟树来,上上八十里。

向来所历峰,下视皆积块。

空中闻夜雨,声若万马溃。

却问山前人,天晴正收刈。

形式: 古风

偶作

舍前江路接征廛,舍后湖光净渺然。

不许红尘穿港入,独携黄妳过桥眠。

禽鱼上下诗三百,风雨阴晴易二篇。

定有真人汎莲叶,夜深吹杖听芸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高象州

闻向君王乞象州,只贪州宅有高楼。

山西日薄都无瘴,海外风来早见秋。

蟋蟀已非今角匠,鹧鸪犹是旧亭侯。

南崖石壁宽多少,题遍新诗意未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