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寺

高台夫如何,山后此为最。

手摩白云顶,足蹑飞鸟背。

我从樟树来,上上八十里。

向来所历峰,下视皆积块。

空中闻夜雨,声若万马溃。

却问山前人,天晴正收刈。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台夫这个地方怎么样?山后算是最壮观的。
手触摸着白云之巅,脚踏在飞翔鸟儿的背上。
我从樟树林过来,已经攀登了八十里的路程。
回顾我走过的山峰,往下看都是堆积的土块。
在空中听到夜晚的雨声,如同万马奔腾般洪亮。
回头问山前的人,他们说天晴时正在收割作物。

注释

高台夫:地名,可能指某个高处的村庄。
山后:指山脉的后部。
最:形容词,表示极点或最高程度。
摩:抚摸,接触。
顶:顶部,这里指云顶。
足:脚。
蹑:踩,踏。
飞鸟背:形容极高之处,仿佛鸟儿的背部。
樟树:一种常绿乔木。
上上:连续两次向上,形容高度。
峰:山峰。
积块:堆积的土块,形容地面起伏不平。
夜雨:夜晚的雨。
溃:散乱,这里形容雨声宏大。
山前人:住在山前的人。
天晴:晴朗的天气。
收刈:收割庄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项安世游历高台寺的壮观景象。他赞叹这座寺庙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尤为高耸,仿佛是山后的巅峰。诗人徒步攀登,手抚云雾缭绕的山顶,脚踏飞鸟般的轻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登高的艰辛与乐趣。

从樟树出发,诗人一路跋涉八十里,沿途所见的山峰在他眼中都显得矮小如积石。在高空中,他听到夜晚的雨声,如同万马奔腾般激荡,增添了神秘而壮丽的氛围。最后,诗人向山前的人询问天气情况,得知天晴之际正是农人们收割的好时节,这既体现了自然与农事的和谐,也暗含了诗人对人间烟火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高台寺的雄奇风光以及诗人登山的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亲近和对自然节奏的体悟。

收录诗词(1487)

项安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偶作

舍前江路接征廛,舍后湖光净渺然。

不许红尘穿港入,独携黄妳过桥眠。

禽鱼上下诗三百,风雨阴晴易二篇。

定有真人汎莲叶,夜深吹杖听芸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寄高象州

闻向君王乞象州,只贪州宅有高楼。

山西日薄都无瘴,海外风来早见秋。

蟋蟀已非今角匠,鹧鸪犹是旧亭侯。

南崖石壁宽多少,题遍新诗意未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寄题荆南王君行牧斋

千斤黑牸将黄犊,八岁山童手坚竹。

呵牛行前童御之,坤艮为谦直初六。

夷山入地山已庳,微阴更在山之麓。

观爻玩象谦复谦,不待占辞意先足。

姬公作繇更何言,利用直堪航四渎。

虽然用著体未明,后学相寻谁与告。

拳拳鲁叟重抽关,此路欲行须自牧。

有如子稚母更柔,弭耳阿童惟所逐。

晓随鞭影上冈峦,暮载歌声返茅屋。

不知身大童子小,但觉气和情性熟。

王郎于我丈人行,少秉谦爻晚尤笃。

自称身是牧牛人,不向天家请官粟。

书来蜀道告我言,牧事年来有条目。

成时直到东家矩,造端先自西邻牿。

邪闲诚存定章程,石确龙潜防反覆。

已将四语了卿法,更用一言从我卜。

我生冉冉向无闻,此事骎骎下乔木。

三年道路寡师友,万里奔驰妨诵读。

角羁闻道老无成,此语最悲那可复。

急须水落下夔门,走向牧斋听一曲。

形式: 古风

常山县

常山县东足可惜,山光半紫溪全碧。

柳屿阴中轧轧车,桑畴径里青青麦。

溪流终日伴人行,隔岸青山唤得应。

石季伦家新步障,李将军画小围屏。

多情小艇招贤渡,载我溪南看山去。

黄昏我宿溪自行,只有青山伴人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