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一)

传闻合浦叶,曾向洛阳飞。

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红颜渡岭歇,白首对秋衰。

高歌何由见,层堂不可违。

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

形式: 排律

翻译

听说合浦的叶子,曾经飘向洛阳城。
何时南风吹起,能随北国使者回归故乡。
年轻的容颜跨过山岭疲惫,满头白发面对秋意更显衰老。
高声歌唱何时能再见,那高高的厅堂遥不可及。
又有谁会怜悯这炎热之地,泪水流尽血染衣裳。

注释

传闻:传说。
合浦:古代地名,今广西合浦县。
洛阳:古都,今河南洛阳。
南风:温暖的东风,象征归乡。
北使:来自北方的使者。
红颜:年轻的面容。
白首:指年老。
秋衰:秋天的衰败景象。
高歌:放声歌唱。
层堂:高大的厅堂,代指远方的故乡。
违:违背,此处指远离。
炎海:炎热的海域,形容南方。
血沾衣:泪水与血混合,形容极度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一,表现了诗人对远行的北方使者充满深情的送别之情。诗中的意象丰富,感情真挚。

"传闻合浦叶,曾向洛阳飞。何日南风至,還随北使归。" 这四句描绘了北使将要启程的场景,通过传说中合浦树叶能飞行到远方洛阳城,表达了北使离别之难以及对归期的迫切期待。

"红颜渡岭歇,白首对秋衰。" 这两句则透露了一种人生易逝、光阴荏苒的情感。"红颜"指年轻时的美好容颜,"白首"则是老态龙钟的象征。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消逝的感慨。

"高歌何由见,层堂不可违。" 这两句中,“高歌”代表着豪放的情怀,而“层堂不可违”则暗示着某种社会关系或使命责任是无法逃避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时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

最后两句"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 则充满了深切的哀伤之情。“炎海”指的是南方的热带地区,“曲”则暗示着离别时的无尽思念。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远去北使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送别时泪水涟涟、甚至血泪俱下的悲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场离合之际的情感交织。张说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送别之情推向了高潮,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而哀伤的离别之痛。

收录诗词(351)

张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政治家。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字:道济
  • 生卒年:667年~730年

相关古诗词

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二)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

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

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

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

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

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

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

廉颇诚未老,孙叔宜无谋。

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将赴朔方军应制

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

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

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

天文日月丽,朝赋管弦新。

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

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

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

连年大军后,不日小康辰。

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

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春雨早雷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圣政惟稽古,宾门引上才。

坊因购书立,殿为集贤开。

髦彦星辰下,仙章日月回。

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庭柳馀春驻,宫莺早夏催。

喜承芸阁宴,幸奉柏梁杯。

形式: 排律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