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堂屿

苍山古木书堂屿,北出湘水百馀步。

谁为往来亏世界,至今人指安禅处。

岂无惊蛇与飞鸟,后来那复知其趣。

不知我身今是否,空记名称在常住。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老的苍山环绕着书堂屿,它位于湘水北岸约百步之外。
是谁在这里来往,改变了世界的宁静,人们至今仍指着这里谈论禅定的地方。
难道没有惊动的蛇和飞翔的鸟儿吗?后来者难以理解这里的深意。
我不禁疑惑,现在的我是否还能体会,只留下这个名字常常被人提及。

注释

苍山:古老的山脉。
屿:小岛。
湘水:湖南的河流。
步:步数,这里指距离。
亏:打破,扰乱。
世界:指心灵的平静或宇宙的和谐。
安禅:佛教术语,静坐冥想。
惊蛇:比喻惊扰的人或事。
飞鸟:象征自由和不受束缚的生命。
其趣:其中的趣味或深意。
我身:我的身体或自我。
空记:徒然记住。
常住:长久存在的地方,这里指书堂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景观——书堂屿,位于苍翠的山林之中,紧邻湘江,只需步行百馀步即可到达。诗人通过“谁为往来亏世界”一句,表达了对世间纷争和名利争斗的淡然态度,而是赞美那种超脱尘俗、安于禅悦的生活状态。

“至今人指安禅处”说明书堂屿因其宁静而成为人们心目中寻求内心平和之地。诗人接着提到“岂无惊蛇与飞鸟”,这里“惊蛇与飞鸟”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干扰并未影响这片净土的宁静。

“不知我身今是否,空记名称在常住”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迷茫,以及对书堂屿这一理想之地的向往。诗人的内心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永恒存在,即使只是在名称上与这片净土保持联系。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特有的超然物外、自在飞花的生活态度,通过对书堂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的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他时语录中第一问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余昔过岭而南,题诗龙泉钟上,今复过而北,次前韵

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

人贪归路好,节近中原正。

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

遥知叔孙子,已致鲁诸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