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三十二)

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

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

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

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翻译

普通人喜欢宁静,地位低的人重视外表仪态。
菩萨的心灵无所拘束,与凡夫俗子一般难以察觉。
佛的本质是没有形象的,何需执着于有形的礼拜形式。
只要内心明白,外界的疑惑无需在意。
就像口渴的人喝水,冷暖只有自己体会。

注释

中人:普通人。
寂静:宁静。
下士:地位低的人。
威仪:外表仪态。
菩萨:佛教中的修行者。
无碍:无所拘束。
凡凡:凡夫俗子。
不知:难以察觉。
无相体:没有形象的本质。
有相持:有形的礼拜形式。
心了事:内心明白。
遮莫:无需。
外人疑:外界的疑惑。
如人:如同人。
渴饮水:口渴喝水。
冷暖心自知: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诗人庞蕴之手,体现了佛家禅宗对心性本真的追求和领悟。开篇“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两句,描绘了一种社会现象,其中“中人”指的是中等品级的人,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谧;而“下士”则是指那些地位较低的人们,他们更注重外在的礼仪和威严。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对不同价值观的追求,也映射出作者对于内外修养的关注。

接着,“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两句,则深入探讨了佛教中的菩萨境界。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在于其心灵无所挂碍,无分别、无执着,与凡人相处时却又不露声色,让人难以觉察。这既是对菩萨修行的一种赞美,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一句,更进一步探讨了佛的本质。佛法中讲求的是超越一切形象和相状的真理,即使在修行过程中,也不应执着于某种特定的仪式或相貌。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对内在精神实践的强调。

最后,“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及“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两句,则指向了一种修行上的直接体验和个人感受。修行之人,只需让自己的心灵真正理解并了悟佛法,就能避免他人的质疑和怀疑。这种了悟就像一个口渴的人喝水,冷暖自知,不需要外界的任何认可。

整首诗偈通过对比中人与下士、菩萨与凡人的差异,以及对佛教本质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真理的思想境界。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三十三)

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杂句(其一)

行路易,行路易,内外中间依本智。

本智无情法不生,无生即是入正理。

非色非心放一光,空里优昙显心地。

名为智,智为尊,心智通同达本源,万物同归不二门。

有非有兮理常存,无非无兮无有根。

未来诸佛亦如是,现在还同古世尊。

三世俱皆无别道,佛佛相授至今传。

形式: 古风

杂句(其二)

外无他兮内无自,不动干戈契佛智。

通达佛道行非道,不舍凡夫有为事。

有为名相尽空华,无名无相出生死。

形式: 古风

杂句(其三)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

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

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三千世间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