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五)

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

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

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

黄叶倒风雨,白花摇江湖。

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

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芦笋初时像嫩竹,叶子渐渐展开如菖蒲。
在早春时节它包裹着硬壳,随着生长根部长出胡须。
它不喜夏日翠绿,却偏爱秋天的枯黄。
黄叶在风雨中翻倒,白花在江面上摇曳。
想要将它移植到江湖,多么辛苦勤劳。
如何能得到两只野鸭,飞来与它共绘一幅画。

注释

芦笋: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初似:起初像。
稍开:渐渐展开。
叶如蒲:叶子像菖蒲。
方春:早春。
抱甲:包裹硬壳。
渐老:随着生长。
根生须:根部长出胡须。
不爱:不喜欢。
当夏绿:夏日翠绿。
及秋枯:秋天的枯黄。
黄叶倒:黄叶翻倒。
白花摇:白花摇曳。
江湖:江河湖泊。
移植:移栽。
苦勤劬:辛苦勤劳。
安得:如何能得。
野鸭:野鸭子。
画图:画面。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通过对芦笋生长过程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变化的赞美。"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两句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芦笋从幼嫩到逐渐展露本质的过程,生动形象。

"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则进一步描绘了时间流转中生命力度过四季,从初生的坚韧到年迈时的苍老,每一步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哲理。

然而,诗人并不沉醉于春天的繁华,而是对秋天枯萎的景象有着特别的情感寄托。"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表明了诗人独到的审美情趣,对生命中脆弱和消逝美的欣赏。

接着,"黄叶倒风雨,白花摇江湖"两句则以动人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在秋天的最后舞蹈。落叶随风雨纷飞,白花在江湖间轻摇,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秋色图卷。

然而,这种美丽并非人人都能亲临。"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透露出诗人对远方自然之美无奈的情感,以及如果要将这份美带给他人所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最后,"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则是诗人对于偶尔能够欣赏到大自然馈赠的惊喜之情。两只野鸭无意间落入园中,竟然也成了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上的一部分,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加和谐美丽。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芦笋生长过程以及秋天自然之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哲理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对于大自然无法掌控的无奈,以及对偶然之美的珍视。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六)

行乐惜芳辰,秋风常苦早。

谁知念离别,喜见秋瓜老。

秋瓜感霜霰,茎叶飒已槁。

宦游归无时,身若马系皂。

悲鸣念千里,耿耿志空抱。

多忧竟何为,使汝玄发缟。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七)

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囚厅。

下为人所径,土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

绕砌忽坟裂,走鞭瘦竛竮。

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

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九)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

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

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