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翻译

芎藭生长在蜀道,白芷来自江南。
它们漂泊到关辅地区,香气依然浓郁。
翠绿的茎叶繁茂,清露滋润其中。
花朵未开果实尚小,适合装入篮筐采集。
秋天转眼间已老去,严寒却难以承受。
挖出根部获取果实,对这微小之物心生愧疚。

注释

芎藭:一种香草。
蜀道:古代中国四川的道路,艰险难行。
白芷:一种香料植物。
关辅:函谷关和长安周围的地区。
芳甘:香气浓郁。
濯濯:光秃秃的样子,形容茎叶茂盛。
愔愔:寂静无声。
实:果实。
秋节:秋季。
苦寒:寒冷。
斸根:挖掘根部。
微物:指芎藭这样的小植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界中植物生长变化的细腻观察和深情体验。开篇“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两句,通过对不同地域特有草本植物的描述,展现出诗人的广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接着,“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一句,则表达了即便是被漂泊至远方,这些植物依旧保持着它们的芬芳与甘美。这里“关辅”通常指代边塞之地,即使是在荒凉的地方,这些植物也不失其本性。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这些草木在清晨露水中的样子。“濯濯”形容叶片浓密而有光泽,“愔愔”则形容露水滋润的状态。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深厚情感。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一句,指出这些植物在尚未开花结果时,就已经可以用于编织筐篮等用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思考。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两句,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带来的感慨。到了秋天,这些植物也渐渐老去,而寒冷的气候对它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最后,“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一句,诗人不仅观察到这些植物,即使在秋天收获它们的果实,也感到了一种内心的歉疚。这里“斸根取其实”,可能是指采集植物的方式,而“对此微物惭”则透露出诗人对待自然界生灵的敬畏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草木生长变化的观察,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九)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

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

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

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

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

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

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

有如采樵人,入洞听琴筑。

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形式: 古风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一)

野菊生秋涧,芳心空自知。

无人惊岁晚,惟有暗蛩悲。

花开涧水上,花落涧水湄。

菊衰蛩亦蛰,与汝岁相期。

楚客方多感,秋风咏江蓠。

落英不满掬,何以慰朝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次韵和子由闻予善射

中朝鸾鹭自振振,岂信边隅事执鼖。

共怪书生能破的,也如骁将解论文。

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

观汝长身最堪学,定如髯羽便超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