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七)

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囚厅。

下为人所径,土密不容钉。

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

绕砌忽坟裂,走鞭瘦竛竮。

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

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官署旁有一片竹林,扎根在囚犯审讯的厅前。
竹林下是人们过往的小径,土壤紧密得连钉子都难以插入。
我恳切地告诫吏卒,要在庭院四周插上荆棘以作防护。
竹林环绕的石阶突然裂开,仿佛竹子在疾风中摇曳,显得孤独又瘦长。
我常常带着枕头和竹席,到这里来乘凉,享受翠竹带来的清凉。
到了傍晚仍舍不得离开,躺下来听窗外的风声,清冷而宁静。

注释

官舍:官府住所。
丛竹:成簇的竹子。
囚厅:囚犯审讯的地方。
径:小路。
土密:土壤紧密。
不容钉:无法钉入。
戒:告诫。
吏卒:官府差役。
插棘:插入荆棘。
绕砌:环绕台阶。
坟裂:竹子裂开。
走鞭:疾风吹动的竹子。
携:携带。
枕簟:枕头和竹席。
荫寒青:乘凉在翠竹下。
日暮:傍晚。
卧听:躺着听。
泠:形容风声清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官舍庭院的景象,通过对丛竹、囚厅、人行径等景物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情感。诗中“殷勤戒吏卒,插棘护中庭”一句,表现了主人对园中草木的珍视与保护之心。而“绕砌忽坟裂,走鞭瘦竛竮”则透露出一种自然界动态变化的生机勃勃。最后,“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日暮不能去,卧听窗风泠。”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片园林的喜爱,以及在黄昏时分,不忍离去,只愿沉浸在这份宁静与自然之声中。

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在诗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思,使得每一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景和意境。通过对园林生活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的隐逸情怀,更倾泻出了一种超脱尘世、寄情自然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九)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

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

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

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

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

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

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

有如采樵人,入洞听琴筑。

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形式: 古风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一)

野菊生秋涧,芳心空自知。

无人惊岁晚,惟有暗蛩悲。

花开涧水上,花落涧水湄。

菊衰蛩亦蛰,与汝岁相期。

楚客方多感,秋风咏江蓠。

落英不满掬,何以慰朝饥。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