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十三)

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

相共唱奈河,送著空冢各。

千休即万休,永别生平乐。

志者入西方,愚人堕地狱。

掇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

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

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以及对人生结局的不同看法。王梵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归宿:富人死后可能享受某种形式的安息,而穷人则可能面临更为悲惨的命运。诗中通过“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这一对比,形象地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

接着,“相共唱奈河,送著空冢各”一句,暗示了人们对于死亡的共同恐惧和对死后世界的不同期待。富人与穷人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一个可能进入某种理想之地(如西方净土),另一个则可能坠入地狱或沉沦于苦海之中。这种对比强调了道德与行为对个人来世影响的重要性。

最后,“掇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这几句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警示。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合理使用财富,避免虚度光阴。同时,也暗示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修行和道德的培养,因为这些将决定一个人死后的真实命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和哲理性。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十四)

百岁乃有一人,得七十者稀。

张眼看他死,不能自觉知。

痴皮裹脓血,顽骨强相随。

两步行衣架,步步入阿鼻。

双盲不识鬼,伺命急来追。

赤绳串著项,反缚棒脊皮。

露头赤脚走,身上无衣被。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十五)

独自心中骤,四面被兵围。

向前十道捝,背后铁锤锤。

伺命张弓射,苦痛剧刀锥。

使者门前唤,忙怕不容迟。

裸体逐他走,浑舍共号悲。

宅舍无人护,妻子被人欺。

钱财不关己,庄收永长离。

三魂无倚住,七魄散头飞。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十六)

善劝诸贵等,□□□□□。

火急造桥梁,运度身得过。

福至生西方,各难知厌足。

身是有限身,程期太剧促。

纵有百年活,徘徊如转烛。

憨人连脑痴,买锦妻装束。

无心造福田,有意事奴仆。

只得暂时劳,旷身入苦毒。

形式: 古风

诗并序(其十七)

傍看数个大憨痴,造舍拟作万年期。

人人百岁乃有一,纵令长命七十稀。

□□□□期却半,欲似流星光暂时。

中途少少辽乱死,亦有初生婴孩儿。

无问男夫及女妇,不得惊忙审三思。

年年相续罪根重,月月增长肉身肥。

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独养神猪儿。

不能透圈四方走,还须圈里待死时。

自造恶业还自受,如今痛苦还自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