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寻僧不遇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经过几处雾气缭绕的水域,渐渐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泉水的声音回荡在秋天的寺庙中,月光洒满了寒冷的山岭。
石板路上已经多次覆盖了白雪,竹林中的屋舍依旧闭门谢客。
不知道那住在双树下的隐士,如今在哪里与云朵共悠然。

注释

数歇:经过几处,指旅途中小憩几次。
度:越过。
烟水:雾气笼罩的水面。
尘俗间:尘世之中,指世俗社会。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入:传入。
秋寺:秋季的寺庙,特指环境清幽的寺庙。
月色:月光。
遍:遍布,充满。
石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
几回雪:多次被雪覆盖,形容冬日景象。
竹房:用竹子建造的房屋,多指隐居之所。
闭关:关门不出,这里指隐居避世。
双树客:居住在两棵树旁的隐士,泛指隐居之人。
何处:哪里。
与云闲:与云共悠闲,形容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访道的幽静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寻找心灵导师却不得遇的孤独与惆怅。诗中“数歇度烟水”透露出行走在迷雾之中的诗人,对于尘世俗务已经淡然,心向往于超脱。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则是通过对自然声音和光线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这样的环境似乎与世隔绝,更增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孤独感。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进一步烘托了山中寺庙的萧瑟孤寂,以及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无常。闭关的竹房,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封闭与期待。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侣或精神导师的寻找和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句话也揭示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一种对心灵交流的期待与失落。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中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手法,将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又有些许孤寂的意境。

收录诗词(49)

于武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 籍贯:会昌时

相关古诗词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樽字

御气三秋节,登高九曲门。

桂筵罗玉俎,菊醴溢芳樽。

遵渚归鸿度,承云舞鹤鶱。

微臣滥陪赏,空荷圣明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赋得生刍一束

比玉人应重,为刍物自轻。

向风倾弱叶,裛露示纤茎。

茜练宜春景,芊绵对雨情。每惭蘋藻用,多谢?兰荣。

孺子才虽远,公孙策未行。

咨询如不弃,终冀及微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闻莺

玉绳河汉晓纵横,万籁潜收莺独鸣。

能将百啭清心骨,宁止闲窗梦不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忆舍弟

衰门少兄弟,兄弟唯两人。

饥寒各流浪,感念伤我神。

夏期秋未来,安知无他因。

不怨别天长,但愿见尔身。

茫茫天地间,万类各有亲。

安知汝与我,乖隔同胡秦。

何时对形影,愤懑当共陈。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