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抚州通判袁世弼寺丞

帆疏疏,纤绿蒲,二十四幅轻江湖。

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

长风沙头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

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

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

形式: 古风

翻译

船帆稀疏,细绿的蒲草随风摇曳,二十四片帆轻轻划过江面。
在高高的秋季,逆水而上仿佛直入云霄,早晨经过瓜步,傍晚抵达濡须。
在长风沙滩边,我询问鲤鱼,大孤山旁传来寒鸦的叫声。
鱼腹中没有书信传递家书,只好依靠乌鸦飞往西山区。
西山的松柏应当更加繁茂,等我做了官再来这里祭扫。

注释

帆:船帆。
疏疏:稀疏。
纤绿蒲:细绿的蒲草。
轻江湖:轻轻划过江面。
逆水:逆流而上。
天去:直入云霄。
瓜步:地名。
濡须:地名。
长风沙头:长风沙滩边。
鲤鱼:水中生物。
鸣寒乌:寒鸦叫声。
鱼腹无书:没有书信在鱼腹中。
西山区:地名。
松柏:松树和柏树。
官:做官。
拜扫:祭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秋日送别图景。"帆疏疏,纤绿蒲"写出了江面上稀疏的帆影和岸边生长的细嫩菖蒲,展现出清幽宁静的水乡风貌。"二十四幅轻江湖"则进一步强调了船行江湖的轻盈与自由。

"高秋逆水上天去,朝过瓜步暮濡须"描绘了友人袁世弼乘船逆流而上,一日之内跨越了瓜步和濡须两地的行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切。"长风沙头问鲤鱼,大孤山侧鸣寒乌"通过鲤鱼和寒鸦的形象,寓言般地传递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鱼腹无书报家信,凭乌为到西山区"运用了鱼传尺素和乌鹊传书的典故,表达了无法直接通信,只能寄托于自然之物将消息带到西山的遗憾。最后两句"西山松柏应更好,及取之官来拜扫"祝愿友人在远方的官职上一切顺利,并期待他有机会回乡祭扫,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整体来看,梅尧臣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寓情于景,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李太保知仪州

出塞开牙帐,论兵启玉钤。

汉泉思白马,秦冢吊蒙恬。

族本西山大,声从渭北兼。

相如尝学剑,文士亦何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

送李节推挈内归宁池阳并李察推往南康军嫁妹二君同行

江上双画舸,风帆或先后。

晚共泊芦洲,欣同幕中友。

一过长风沙,一住贵池口。

当时骢马客,今是凭熊守。

每怜诸女贤,与婿来为寿。

上去至南康,嫁妹事箕帚。

不畏杨澜险,不为庐峰秀。

二君情义著,我送何须酒。

形式: 古风

送李师锡太博通判怀州

洛阳古道登北邙,河内碧山横太行。

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

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

别乘差同二千石,教民惟在亲耕桑。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李审言殿丞归河阳

大河冬合时,上可驰车马。

子归从桥安,黄流在冰下。

况命使于家,其美世为寡。

是宜饬以行,慰此怀慕者。

形式: 古风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