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黄昏时分,凭栏何处,思绪才如此飘渺无际?就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的僧房。
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秋色苍然,万物萧索,惟有归鸟偶尔掠过;夕阳西沉,安谧、朦胧,但见寒烟缕缕升起。
更爱它与我的庐舍邻近。等那雪花纷飞之时,我要重来,观赏那银装素裹的景致。

注释

底处:何处。
阑:同“栏”,栏杆。
眇:通“渺”,远貌。
此处指思绪悠长。
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时诗人隐居在此。
偏:侧。
阴沉句:意谓色泽黯淡的林间寺庙像一幅画。
阴沉:色泽黯淡。
“零落”句:意谓零星飘在水面上的一块块架田就像棋盘上的方格子。
枰(píng):棋盘。
此处以棋盘方格喻架田。
葑上田:葑,菰根,即茭白根。
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庐:房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描绘了作者在孤山寺塔后的阁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色。首句“底处凭阑思眇然”表达了诗人站在栏杆边,思绪飘渺,流露出淡淡的孤独和深沉的思考。接下来的两句“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以画轴比喻眼前的景象,阴沉的色调和静谧的寺庙构成了一幅深秋画卷。

“零落棋枰葑上田”进一步描绘了田野的萧瑟,仿佛棋盘般散落的稻田,展现了丰收后的寂寥。诗人观察到“秋景有时飞独鸟”,一只孤独的鸟儿在秋日天空中飞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寂寥感。夕阳西下,“夕阳无事起寒烟”,这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最后两句“迟留更爱吾庐近,祇待重来看雪天”,诗人表达了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尤其是对自家庐舍的亲近感,以及期待着冬日雪景再次来访的心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孤山寺周边的秋日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孤山雪中写望

片山兼水绕,晴雪复漫漫。

一径何人到,中林尽日看。

远分樵载重,斜压苇丛乾。

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招思齐上人

两枪未试泠泠水,五鬣长闲淅淅风。

清会几时搔首后,病怀无复曲肱中。

寒云片段浮重巘,白鸟横斜入远空。

一帙逍遥不能解,牛头焚尽待支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易从上人山亭

湖水江湾隔数峰,篱门和竹夹西东。

闲来此地行无厌,又共吾庐看不同。

灵隐路归秋色里,招贤庵在鸟行中。

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画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盱眙山寺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