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访独孤处士

地僻春来静,深宜长者居。

好花都待晚,修竹不妨疏。

雁入湘江食,人侵晓色锄。

似君无学处,头白道如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地处偏僻,春天格外宁静,非常适合年长者居住。
美好的花朵常常在傍晚盛开,修长的竹林稀疏反而更显雅致。
大雁飞入湘江觅食,人们趁着清晨的光线劳作锄地。
像您这样的人,无论何时都保持着求知若渴的态度,即使白发苍苍,对学问的理解依然如初。

注释

地僻:偏远的地方。
静:安静。
长者:年长的人。
好花:美丽的花朵。
晚:傍晚。
修竹:高大的竹子。
疏:稀疏。
雁:大雁。
湘江:湖南的江河。
食:觅食。
晓色:清晨的光线。
似君:像您这样。
无学处:没有停止学习的地方。
头白:头发白了。
道如初:对学问的理解如同初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淡泊名利、隐居生活的向往。

“地僻春来静”一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氛围,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在春天到来时显得格外宁静。接着“深宜长者居”,则点明这种环境最适合年长者或志趣相投之人居住。

“好花都待晚”可能是在说那些珍奇的花卉,需要时间慢慢地成长,不必急于一时。而“修竹不妨疏”则表达了对于竹子的培养应持有耐心,即使竹子稀疏,也无需焦虑。

“雁入湘江食”和“人侵晓色锄”,描绘的是自然界中物种和谐共生的场景,雁鸟在湘江捕食,而人们则早起耕作,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感悟。

最后,“似君无学处,头白道如初”,则是对某位隐者或朋友的赞美。即使没有书本知识,但你的智慧和品德如同雪白的头发,历久弥新,始终如一。这不仅是对某人的颂扬,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学问与修养的独到见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春日场景,以及对自然和生活态度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春日闲居即事

未得青云志,春同秋日情。

花开如叶落,莺语似蝉鸣。

道合和贫守,诗堪与命争。

饥寒是吾事,断定不归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春日登楼遇雨

忽地晴天作雨天,全无暑气似秋间。

看看水没来时路,渐渐云藏望处山。

风趁鹭鸶双出苇,浪催渔父尽归湾。

一心准拟闲登眺,却被诗情使不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秋日山中寄池州李常侍

近来参谒陡生疏,因向云山僻处居。

出为羁孤营粝食,归同弟侄读生书。

风凋古木秋阴薄,月满寒山夜景虚。

但得中兴知己在,算应身未老樵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