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一别芳容,五经寒暑。回文欲寄无鳞羽。

多情犹自梦中来,向人粉泪流如雨。

梦破南窗,愁肠万缕。那听角动城头鼓。

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翻译

分别后你的容貌不再见,历经了五个季节的冷暖。想写信却无从寄出,因为没有信使传递。
深情依旧在梦中萦绕,你的眼泪如雨般洒落在我心间。
梦醒时分,愁绪万千缠绕。再也听不见城头的号角和战鼓声。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只剩下悲伤和失落,找不到慰藉之处。

注释

一别:分离。
芳容:美丽的容貌。
五经:经历五个季节。
寒暑:冷暖变化。
回文:可以正读反读的诗文。
鳞羽:这里比喻信使或传递者。
多情:深情。
梦中来:在梦中出现。
粉泪:女子伤心的眼泪。
如雨:形容泪水之多。
梦破:梦醒。
南窗:南方的窗户,象征远方或梦境。
愁肠:愁苦的心情。
万缕:形容愁绪繁多。
角动:号角响起。
城头鼓:城楼上的战鼓。
弹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断魂:极度悲伤。
无寻处:无处寻找安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踏莎行》,是一首表达离别愁绪和怀念之情的词作。开篇“一别芳容,五经寒暑”直接切入主题,表明自与所爱之人分别后,不仅承受了时光的流转,更感受到四季更迭带来的孤独与冷清。

“回文欲寄无鳞羽”意在形容词人对远方所思者的深情,想要通过书信传达自己的心迹,但又觉得没有什么载体可以承载如此沉重的情感,故而使用了“无鳞羽”来比喻。

接下来的“多情犹自梦中来,向人粉泪流如雨”则描绘出词人在梦境中仍旧不忘那段情缘,每次醒来都难免落泪。泪水如同倾盆大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伤与无奈。

“梦破南窗,愁肠万缕”则是当梦境被打破,词人的忧思更加深重,犹如南窗下细丝般绵密繁多。这里的“南窗”常用来形容静谧之地,而“愁肠万缕”则是对心中哀伤的极致描写。

紧接着,“那听角动城头鼓”一句,通过远方传来的军营号角声,不仅唤起了词人对于往昔情事的回忆,也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与不安,彷佛在提醒着词人的现实处境。

最后,“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则是对人生苦短和离别之痛的深刻感悟。如同弹指一瞬间,一切努力与追求都可能化为乌有,而内心的哀伤又似乎找不到解脱之道。

总体来说,这首《踏莎行》通过词人的细腻笔触,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一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

紫燕衔泥,黄莺唤友。可人春色暄晴昼。

王孙一去杳无音,断肠最是黄昏后。

宝髻慵梳,玉钗斜溜。凭阑目断空回首。

薄情何事不归来,谩教折尽庭前柳。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

绿遍东山,寒归西渡。分明认得春来处。

风轻雨细更愁人,高唐何在空朝暮。

离恨相寻,酒狂无素。柳条又折年时数。

一番情味有谁知,断魂还送征帆去。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鹧鸪天(其一)

节是重阳却斗寒。可堪风雨累寻欢。

虽辜早菊同高柳,聊楫残蕉共小栏。

浮蚁嫩,炷烟盘。恨无莺唱舞催鸾。

空惊绝韵天边落,不许韶颜梦里看。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四)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

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形式: 词牌: 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