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十二首(其五)

谁家红袖倚江楼,白袷行人又远游。

今夜不知何处泊?青山万里一孤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与孤独的深刻感悟。

首句“谁家红袖倚江楼”,以“红袖”这一意象,暗示了女子的美丽与柔情,她倚靠在江边的高楼之上,似乎在等待着远方的归人,或是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句充满了浪漫与期待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次句“白袷行人又远游”,“白袷”指的是穿着白色夹衣的行者,这里的“行人”既可指具体的某个人,也可泛指所有漂泊在外的旅人。这句诗描绘了行者再次踏上旅途的情景,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对未知旅程的无奈。通过“又”字,强调了这种离别与漂泊的反复性,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第三句“今夜不知何处泊”,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夜晚。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行者未来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迷茫与不安。这一句通过疑问的形式,强化了对离别与孤独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

最后一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将行者的身影融入其中,形成一幅宏大的画面。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一叶孤舟独自航行,象征着行者的孤独与坚韧。同时,“万里”与“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无垠,也突出了个体的渺小与无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漂泊、孤独等主题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与感慨。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共鸣与思考。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韩魏公祠

定州古北门,作镇多英奇。

如何郡学傍,独有韩公碑。

乾坤极厚大,运物物不知。

堂堂宋三朝,斡旋公似之。

惟公玄默间,泰山已四维。

天宇公之祠,元气非公谁?

郡人一何愚,而于公欲私。

大者且勿论,绪馀犹世师。

千年阅古堂,谁歌郑国诗?

徘徊老柏前,目送秋鹤飞。

悠悠五色云,怅望今何归。

形式: 古风

仙台

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黄金台

燕山不改色,易水无新声。

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

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

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

德辉照九仞,凤鸟才一鸣。

伊谁腐鼠弃,坐见饥鸢争。

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

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

黄金与山平,不救兵纵横。

落日下荒台,山水有馀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冯瀛王吟诗台

林壑少佳色,风雷有清秋。

为问北山灵,吟台何久留。

时危亦常事,人生足良谋。

不有拨乱功,当乘浮海舟。

飘飘扶摇子,脱屣云台游。

每闻一朝革,尚作数日愁。

朝廷乃自乐,山林为谁忧?

视彼昂昂驹,奈此汎汎鸥。

四维既不张,三纲遂横流。

坐令蚩蚩民,谓兹圣与俦。

蚩蚩尚可恕,儒臣岂无尤。

不有欧马笔,孰能回万牛。

太行千里来,萧洒横中州。

今朝此登临,孤怀涨岩幽。

何当铲叠嶂,一洗佗山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