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树

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

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然。

暂欲寄根对沧海,大愿移华侧绮钱。

井上桃虫谁可杂,庭中桂蠹岂见怜。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翻译

晨曦映照太阳却未显艳丽,珊瑚映于水中也定非鲜艳。
千片荷叶上的荷花怎能相提并论,百枝灯花相比之下也自觉羞赧。
暂时想将根寄托于苍茫大海旁,宏大的愿望是移居华美如织的富贵旁。
井台上蛀蚀桃树的虫子谁能混杂其中,庭院中的桂花蛀虫又怎能得到怜悯。

注释

朝霞:早晨的彩霞。
映日:映照着太阳。
殊未妍:特别并不艳丽。
珊瑚:一种珍贵的海底生物,常用于比喻色彩鲜艳之物。
照水:在水中映照。
千叶芙蓉:形容荷花的繁多与美丽。
讵相似:岂能相似。
百枝灯花:众多的灯火。
复羞然:也感到羞愧。
暂欲:暂时想要。
寄根:寄托根部,比喻寻找安身之处。
沧海:广阔的大海,比喻广大的世界。
大愿:宏大的愿望或志向。
移华:转移华丽的地方。
侧绮钱:旁边有如绮罗般华美的财富。
井上桃虫:井边桃树上的蛀虫。
谁可杂:谁能与之混杂。
庭中桂蠹:庭院中桂花树的蛀虫。
岂见怜:岂能被怜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美景,同时也蕴含了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开篇"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两句,通过对比朝霞与珊瑚,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独特审美角度。接下来的"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然"则展现了丰富的自然形象和层次分明的情感态度。

中间部分"暂欲寄根对沧海,大愿移华侧绮钱"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沧海"与"绮钱"构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诗人胸怀壮志。尾部"井上桃虫谁可杂,庭中桂蠹岂见怜"则是通过描写小动物的生态环境,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有美景的细腻描绘,也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和哲思,展示了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收录诗词(104)

江总(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字:总持
  • 生卒年:519~594

相关古诗词

诒孔中丞奂诗

我行五岭表,辞乡二十年。

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

畴昔同寮寀,今随年代改。

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

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步出东郊望,心游江海上。

遇物便今古,何为不惆怅。

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

淹留兰蕙苑,吟啸芳菲晚。

忘怀静躁间,自觉风尘远。

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

钟牙乃得性,语默岂同归。

形式: 古风

陇头水二首(其一)

陇头万里外,天崖四面绝。

人将蓬共转,水与啼俱咽。

惊湍自涌沸,古树多摧折。

传闻博望侯,苦辛提汉节。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屑]韵

陇头水二首(其二)

雾暗山中日,风惊陇上秋。

徒伤幽咽响,不见东西流。

无期从此别,更度几年幽。

遥闻玉关道,望入杳悠悠。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侍宴玄武观诗

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

星宫移渡䍐,天驷动行镳。

旆转苍龙阙,尘飞饮马桥。

翠观迎斜照,丹楼望落潮。

鸟声云里出,树影浪中摇。

歌吟奉天咏,未必待闻韶。

形式: 古风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