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岘山道人

凤门高对鹿门青,往岁经过恨未平。

辩鼎上人方话道,卧龙丞相忽追兵。

炉峰已负重回计,华岳终悬未去情。

闻说东周天子圣,会摇金锡却西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凤凰门高对着鹿门山青翠,往年经过此处心中遗憾未曾平息。
正谈论佛法的僧人突然话及大道,而丞相诸葛亮似的智者忽然遭遇追兵。
重游炉峰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心中始终挂念着还未曾离开的华山之行。
听说东周天子贤明,我应当会摇动着金色禅杖向西而行。

注释

凤门:指华丽的门庭,可能代指富贵之地。
鹿门:地名,也可能象征隐逸之处。
往岁:往年,过去的岁月。
恨未平:心中的遗憾没有消除。
辩鼎上人:能言善辩的高僧。
话道:谈论佛法或道理。
卧龙丞相:比喻智慧如诸葛亮的丞相,此处可能借指智者。
追兵:追赶的军队,比喻突如其来的困境。
炉峰:可能指某座山峰,象征旅行的目的地。
负重回计:无法实现再次访问的计划。
华岳:即华山,中国名山,代表未了的心愿。
未去情:尚未完成的心愿或情感。
东周天子圣:东周时期的天子贤明,也可能泛指圣明的君主。
金锡:和尚携带的禅杖,金色表示尊贵。
西行:向西而去,可能指修行或旅程的方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大夫在旅途中的感慨与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开篇两句"凤门高对鹿门青,往岁经过恨未平",诗人提及了两个地方名胜,表达出自己曾经路过这里却未能留下美好记忆的遗憾。

接下来的"辩鼎上人方话道,卧龙丞相忽追兵"一句,用了历史上的典故,借以形容当时的动荡与急遽的情势。"辩鼎"指的是古代的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动,即周文王在位时,将都城迁往丰邑(今陕西凤翔),这场景被用来比喻当下的混乱局面;"卧龙丞相"则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忽追兵"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策士或统帅迅速调动军队的情状。

诗中间的"炉峰已负重回计,华岳终悬未去情"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山峰与个人心境的联系,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沉重感受和对往事的不舍。"炉峰"通常指的是燥热之地,而"华岳"则是华山的别称,这里用以象征高洁与峻险。

最后两句"闻说东周天子圣,会摇金锡却西行",诗人借助传闻中的东周天子的圣德,以及仪式上使用的金锡(一种用于礼器的金属制品),表达出对往昔时代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透露了自己欲向更为宁静之地寻求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绪,是一首充满了时代感与个人的抒情诗篇。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岘山愿公三首(其一)

形影更谁亲,应怀漆道人。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榛莽池经烧,蒿莱寺过春。

心期重西去,一共吊遗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寄岘山愿公三首(其二)

相思恨相远,至理那时何。

道笑忘言甚,诗嫌背俗多。

青苔闲阁闭,白日断人过。

独上西楼望,荆门千万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寄岘山愿公三首(其三)

彼此无消息,所思江汉遥。

转闻多患难,甚说远相招。

老至何悲叹,生知便寂寥。

终期踏松影,携手虎溪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寄庐岳僧

一闻飞锡别区中,深入西南瀑布峰。

天际雪埋千片石,洞门冰折几株松。

烟霞明媚栖心地,苔藓萦纡出世踪。

莫问江边旧居寺,火烧兵劫断秋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