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荻花芦叶正珊珊,山在长江寺在山。

门径但从船出入,僧房多住水中间。

江空落日斜犹照,夜半秋潮去复还。

吟兴未阑天欲曙,一行斜雁起苍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荻花和芦苇叶片随风摇曳,山峦环绕着长江,寺庙坐落在山腰间。
僧人的居所常常通过船只进出,许多僧房建在水边。
夕阳斜照在空荡的江面,夜晚的秋潮退去又涌来。
我吟诗的兴趣还未消散,天色渐明,一行大雁从苍茫的海湾升起。

注释

荻花:一种植物,秋季开花,白色或淡黄色。
珊珊:形容轻盈摇曳的样子。
长江:中国的最大河流,这里指代长江流域。
寺在山:寺庙位于山中。
门径:出入口,路径。
船出入:僧人通过船只进出。
僧房:僧人的住所。
水中间:靠近水面的地方。
江空:江面空旷。
落日斜犹照:夕阳斜照。
秋潮:秋季的潮汐。
去复还:退去后又回来。
吟兴:吟诗的兴趣。
阑:尽,完。
天欲曙:天快亮了。
一行斜雁:一群斜飞的大雁。
苍湾:苍茫的海湾。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金山寺的独特景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首句"荻花芦叶正珊珊",通过描绘荻花和芦苇的轻盈姿态,烘托出秋日江边的宁静与萧瑟。"山在长江寺在山",两句形成对仗,既写出金山寺地理位置的险峻,又暗示其与山水的融为一体。

"门径但从船出入,僧房多住水中间",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独特风貌,僧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江水紧密相连,体现了佛教修行的清寂与顺应自然的精神。"江空落日斜犹照",描绘了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洒在江面上的景象,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夜半秋潮去复还",夜晚潮汐的涨落,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也寓含了生活的轮回。最后一句"吟兴未阑天欲曙,一行斜雁起苍湾",诗人沉浸在创作的兴致中,直到天边微明,一行大雁从江湾飞起,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生动与动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深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柴望的《金山寺》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宁静与禅意,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71)

柴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号:秋堂
  • 籍贯:江山
  • 生卒年:1212—1280

相关古诗词

金陵秋赋别江寿翁

忆向西风折翅归,每忻黄菊满疏篱。

十书诣阙无知己,千里离家有路歧。

岁月易惊孤客梦,文章难比少年时。

荻花芦叶休凄怨,自有新开窦桂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客中夜雨

离情先怯向边州,寒叶敲窗更报秋。

几点搅残千里梦,一声滴作两乡愁。

苦缘杨柳沾离席,偏傍梧桐溅小楼。

惟有孤灯照明灭,夜深无语揽重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马太初之越

一去山阴一冉溪,如何还只恁分携。

雨无聊赖人无寐,水又潺湲鸟又啼。

明日不知君上马,中宵谁与共闻鸡。

去时应有兰亭句,为我临池援笔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送叶若矶之金陵谒信庵

一片斜阳落渡头,青衫乌帽独登楼。

江流建业三千里,山色淮南数百州。

都督正开羊祜府,谁人得上李膺舟。

此行不为扬州鹤,一字犹堪万户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