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八首(其七)

在世忽如寄,胡乃劳其生。

浊酒报初熟,颓然醉前荣。

日暮彩云敛,天宇湛虚明。

群动各已息,一鸟忽嘤鸣。

感之欲长叹,酒至还复倾。

陶公殁已久,谁能喻吾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怀八首(其七)》,由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寻求解脱的方式——饮酒自醉。

首句“在世忽如寄”,开篇即点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同匆匆而过的客旅,充满了无奈和感慨。接着,“胡乃劳其生”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生命劳碌的不解和厌倦。诗人似乎在问:为何要如此辛苦地活着?

随后,诗人以“浊酒报初熟,颓然醉前荣”描绘了自己借酒消愁的情景。初熟的美酒,醇厚甘甜,成为诗人逃避现实、暂时忘却烦恼的寄托。通过“颓然醉前荣”的描述,可见诗人醉态中的释然与自我安慰。

“日暮彩云敛,天宇湛虚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日落时分,天空清朗、云霞散去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清明。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宁静时刻,诗人仍能感受到“群动各已息,一鸟忽嘤鸣”的自然之音,这既是对外界环境的观察,也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最后,“感之欲长叹,酒至还复倾”表达了诗人面对复杂情感时的无力与无奈,即使想要长叹以抒发心中的感慨,最终还是选择了再次饮酒,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诗人在结尾处提到“陶公殁已久,谁能喻吾情?”将自己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相比较,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叹于自己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难以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自然、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普遍的忧郁与无奈。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游大慈山

水行境谓尽,陆出路旋通。

乃即苍松径,步入青莲宫。

连嶂既崷崒,密林亦葱茏。

地涉清净界,身游紫翠重。

临流玩广沼,企石眺奇峰。

寒镜湛秋夕,碧玉划晴空。

兰若与年峻,象筵缘教崇。

谒祠慨乡相,寻僧叩禅宗。

契理已无像,观念岂有穷。

愿绝区中缘,永依尘外踪。

嗒然遗身世,年齐天地终。

形式: 古风

客中写怀六首(其五)示侄

老来逃世难,心力岂能及。

赖有平生亲,得免诸患入。

时当万里行,所向辄险涩。

山多虎豹虞,水有风浪急。

自非吾骨肉,谁能去乡邑。

已遂伯阳遁,尚洒杨朱泣。

何邦为乐土,仍期共栖集。

囊中黄金尽,资用将何给。

岂惜终憔悴,在困难独立。

怃然念犹子,咏言著斯什。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客中写怀六首(其六)怀友

贵盛多士趋,衰贱亲友弃。

投老涉险艰,谁人敦气义。

往岁客吴越,保身无善计。

风雨交横来,仓皇不知避。

阴云竟日起,龙蛇沸相噬。

咫尺且莫期,千里讵能致。

徘徊畏涂上,所向色憔悴。

不有高世士,缓急吾何恃。

时时想旧情,涕泪满衣袂。

恨无缩地法,一见陈往事。

绝塞悲鸿鹄,秋原老骐骥。

同心不在眼,蹉跎愧前志。

形式: 古风

游清泉寺

路绕苍松迥,寺俯清泉幽。

况复得佳友,来游当杪秋。

情随水声远,兴挟山光浮。

两涧涉游足,双峰睇吟眸。

陆寻虞监宅,林访袁家丘。

徘徊念畴昔,感叹罢冥搜。

古今如大梦,身世一浮沤。

不悟无生乐,终缠有漏忧。

晤言资道侣,冥理契缁流。

咄嗟已成累,竟动故园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