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舍

禾穗累累青半黄,边山除野多熟乡。

一粒未得人初尝,不应办作鹿豕粮。

老农作计须夜防,结草构木安匡床。

高低量置田中央,容身仅足庇雨霜。

比于露宿知犹强,所图岁晏实饥肠。

世族多少居华堂,安然熟寝无更长,便腹何尝乏稻粱。

敢较甘苦均閒忙,不遑宁处禾无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守舍》由元代诗人王祯创作,通过对比贫富阶层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对农民辛劳与贫困的深切同情。

首句“禾穗累累青半黄”,描绘了丰收季节的景象,满眼都是成熟的庄稼,既有青绿也有金黄,预示着一年的辛勤劳动即将收获满满。接着,“边山除野多熟乡”进一步强调了土地的肥沃和丰收的普遍性,无论是山边还是野外,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接下来的两句“一粒未得人初尝,不应办作鹿豕粮”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尽管庄稼丰收,但农民却连尝鲜的机会都没有,甚至无法将粮食用于自己的口粮,只能让鹿和猪享用。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粮食分配的不公。

“老农作计须夜防,结草构木安匡床”描述了农民为了保护粮食免受野兽侵扰,不得不在夜晚守候,甚至搭建简易的住所。这种生活条件简陋,反映了农民为生存而做出的艰苦努力。

“高低量置田中央,容身仅足庇雨霜”进一步说明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之差,他们只能在田地中寻找避风遮雨的地方,以求度过严寒和风雨。这种描述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对自然环境的脆弱依赖。

“比于露宿知犹强,所图岁晏实饥肠”强调了农民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也比露宿野外要好一些。然而,他们仍然担心年关将近时会因饥饿而饱受煎熬。

最后,“世族多少居华堂,安然熟寝无更长,便腹何尝乏稻粱”对比了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与农民的困苦,揭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巨大差距。贵族们在华丽的殿堂中安然入睡,而农民却为温饱问题日夜操劳。

“敢较甘苦均閒忙,不遑宁处禾无伤”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感慨,同时也对社会不公提出了质疑,呼吁人们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

综上所述,《守舍》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元代社会中农民与贵族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农民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双重压力下的坚韧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收录诗词(52)

王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水栅

山源洄洑溪涧空,两岸对峙如崇墉。

傍田救旱无由供,上流作障凭地崇。

支分下灌畦磴重,卧邀沛泽真伏龙。

复有川水波涛洪,枚桩列植当要冲。

仍制石廪如合纵,要约中流无必东。

穿渠远溉波溶溶,至今陆海称秦中。

畎浍距川惟禹功,田间浚治方成农。

后世拒水能傍通,却资沃灌开田封。

向来陂堨皆馀踪,海内万水空朝宗。

馀波傥使膏润同,纵有汤旱无饥凶,坐令岁岁歌时丰。

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栅功利将无穷。

形式: 古风

牛曳水车

日日车头踏万回,重劳人力亦堪哀。

从今垄首浇田浪,都是乌犍领上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高车

通渠激浪走轰雷,激转筒车几万回。

水械就携多水上,天池还泻半天来。

竹龙解吐无云雨,旱魃潜消此地灾。

安得临流施此技,楼居涤去暑天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水筒

刳竹作连筒,流泉一脉通。

势虽由上下,用不限西东。

远借居人便,常资沛泽功。

伊谁凭好手,扶起卧龙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