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

朝:早晨。
当庭:庭院当中。
太真:唐杨贵妃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牡丹盛开的景象,同时也融入了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罗隐以其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牡丹花开时的壮丽景色,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这两句描写了牡丹即将盛开的情形,花朵浓郁丰满,如同美人的妩媚,令人难以抗拒。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生活情趣,从一个醉酒的男子在灯光下的偶遇,到一位美人清晨梳妆时对着镜中的自赏,都流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留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这两句表达了牡丹花开之时,那短暂而珍贵的季节,以及它在春日里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无法挽留的感慨。

最后两句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日落后的迷茫和无奈,以及面对美好的消逝而感到无力回天的情绪。这不仅是对花开花落的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牡丹这一自然景象,勾勒出一个关于美好与消逝的主题,展示了罗隐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生活哲思。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狄浦

晴川倚落晖,极目思依依。

野色寒来浅,人家乱后稀。

久贫身不达,多病意长违。

还有渔舟在,时时梦里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苏小小墓

魂兮槜李城,犹未有人耕。

好月当年事,残花触处情。

向谁曾艳冶,随分得声名。

应侍吴王宴,兰桡暗送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圭玷由来尚可磨,似簧终日复如何。

成名成事皆因慎,亡国亡家只为多。

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

猩猩鹦鹉无端解,长向人间被网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