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似乎与春风有着特别的缘分,红色的罗帐高高卷起,难以承受满园春色。
如果它能说话,必定会让整个国家为之倾倒;即使没有情感,它的美也能打动人心。
芍药与你相伴,犹如近臣侍奉君王,芙蓉花又能去哪里避开纷繁的尘世呢?
可惜韩令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让繁花盛开的青春就这样流逝了。

注释

东风:春风,象征美好和生机。
绛罗:深红色的丝织物,代指华丽的帷帐。
倾国:形容女子极美的容貌能引起国家动荡。
近侍:比喻关系亲近或地位重要的人。
韩令: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有权势的人物,这里借指成功者。
秾华:繁花,也指美好的事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的盛美与独特的情怀。开篇“似共东风别有因”表达了诗人对牡丹之美有着特别的理解,那种美不仅是外在的,也蕴含着某种内在的情感。接着“绛罗高卷不胜春”则形象地描述了牡丹花盛开时的壮丽景象,它们如同精致的丝绸高高堆积,仿佛连春天的风光都要比下去。

诗中“若教解语应倾国”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牡丹花之美能让人沉醉,甚至能够倾倒一个国家。这不仅是对牡丹外在美丽的赞叹,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鸣。而“任是无情亦动人”则意味着,即便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也被这花的美所打动,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接着,“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两句,将牡丹比作皇宫中的近侍和贵族,而芙蓉则不得不退避,以示对牡丹的尊崇。这里展现了诗人对于牡丹至高无上的赞美之情。

最后,“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两句中,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花卉鉴赏家韩愈(号韩令)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未能亲眼见证牡丹盛世的先贤之可怜,以及牡丹之美如同过眼云烟,不可追回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精致描绘和深情赞颂,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情感共鸣。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狄浦

晴川倚落晖,极目思依依。

野色寒来浅,人家乱后稀。

久贫身不达,多病意长违。

还有渔舟在,时时梦里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苏小小墓

魂兮槜李城,犹未有人耕。

好月当年事,残花触处情。

向谁曾艳冶,随分得声名。

应侍吴王宴,兰桡暗送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圭玷由来尚可磨,似簧终日复如何。

成名成事皆因慎,亡国亡家只为多。

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

猩猩鹦鹉无端解,长向人间被网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闲居早秋

槐杪清蝉烟雨馀,萧萧凉叶堕衣裾。

噪槎乌散沈苍岭,弄杵风高上碧虚。

百岁梦生悲蛱蝶,一朝香死泣芙蕖。

六宫谁买相如赋,团扇恩情日日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