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孔北海融述志》是明代诗人毛先舒创作的一篇抒情佳作。诗中以孔融自喻,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抱负与社会环境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首句“炎炎当路客,奕奕朱门开”,描绘了孔融在官场中的处境,如同夏日炽热的阳光照耀着前行的道路,朱门大开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显赫,但同时也暗示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潜在的压力。
接着,“雄鸡无三号,冠盖纷沓来”运用比喻手法,将孔融比作一只没有三次啼鸣的雄鸡,而“冠盖”则代表了前来拜访的权贵们,形象地展示了孔融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志士大所营,漂漂穷无依”表达了孔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以及在官场中可能遭遇的孤独与无助感。“结根在累世,安能灼馀辉”则进一步强调了孔融对于家族历史的尊重与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历观古俊民,功成道何微”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姜太公的阴谋与管仲的小器,表达了对自身才能与社会评价之间差距的感慨。“子牙尚阴谋,管仲器小哉!”一句,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
“人生履国步,周道自我夷”体现了孔融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决心走自己的道路,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猛虎扼其项,何况狐与狸”运用比喻,强调了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
“此身勤君父,安得慕荑齐”表达了孔融对忠君爱国的坚守,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曲士矜一节,度外宁所希”则赞扬了那些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士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品质的向往。
最后,“宁为白玉碎,不为长伏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孔融宁愿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品德,即使面临困境甚至牺牲,也不愿屈服于世俗压力的价值观。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孔融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赞美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