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鸳鸯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对鸳鸯栗这一特定对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情感。
首句“秋林魁实坠寒塘”,以“秋”字点明季节,暗示了收获的季节已经来临;“寒塘”则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缥蒂霜拳半已黄”一句,通过“缥”、“霜”、“黄”等色彩词,生动地描绘了鸳鸯栗在秋风中逐渐成熟、变色的过程,给人一种时间流逝、万物更迭的感慨。
“供出雕盘惊属玉,剖来银甲不分房”两句,进一步展示了鸳鸯栗的形态美和食用价值。其中,“雕盘”形容盛放食物的精美器皿,“属玉”则是对鸳鸯栗果实的拟人化描述,既形象又富有诗意。“银甲”则指剥开果壳后露出的白色果仁,仿佛是镶嵌在果肉中的珍珠,而“不分房”则强调了果仁之间的紧密相连,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紫衣绽月毛犹湿,白露垂枝浴并香”两句,继续深化了对鸳鸯栗的描写。通过“紫衣”、“月”、“白露”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果实表面的光泽与湿润,还巧妙地融入了月光与露珠的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意境。同时,“浴并香”一词,不仅形象地表现了白露滋润果实后的香气四溢,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莫讶佳人笼翠袖,暗将连璧掷檀郎”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鸳鸯栗与佳人、檀郎联系起来,赋予了自然物以情感与故事性。佳人以翠袖笼住果实,暗喻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保护,同时也暗示了爱情的美好与期待。此处的“连璧”与“檀郎”分别象征着美好的配对与爱情的承诺,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鸳鸯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鸳鸯栗的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情感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