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榆肉》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对榆肉这一食材的独特品味与感悟。
首句“何曾累尽五荤捐”,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传统饮食习惯的反思,暗示了对素食或特定食材的偏好。接着,“参得鸡苏物外禅”一句,运用了佛教中的“参禅”概念,将品尝榆肉的过程比喻为一种精神上的修行,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春浥清凉台畔雨,气蒸师利窟中烟”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暗示榆肉的食用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宁静。
“肥肪半摘林成塞,香脆生憎荚似钱”则从榆肉的口感和外观入手,生动地展现了其美味与诱人之处,同时也暗示了榆肉的珍贵与难得。
最后,“会取肉边诸菜味,利根应在齿牙前”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榆肉独特风味的赞赏,同时暗示了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应注重健康与营养的均衡,体现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榆肉这一食材的独到见解,更蕴含了对生活态度、饮食哲学以及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