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其一)

清霜覆芦花,秋向江岸白。

青山矗江天,飞鸟去无迹。

行行独愁思,今为远行客。

晨樵水上峰,夜钓矶边石。

酌水复烹鱼,可以供日夕。

且此恣盘桓,安能守阡陌。

江风吹回波,垂钩鱼不上。

岁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长。

閒来走矶下,轻舟驾两桨。

何处是新洲,日入秋砧响。

闻有伐荻人,欣然愿偕往。

恐复非英流,空结千龄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秋景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愁思,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无奈。开篇“清霜覆芦花,秋向江岸白”以霜降芦花的景象渲染出秋天的萧瑟氛围,接着“青山矗江天,飞鸟去无迹”描绘了山川与天空的辽阔,飞鸟远去,更添几分寂寥。诗人独自在江边徘徊,“行行独愁思,今为远行客”,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的思念。

接下来,“晨樵水上峰,夜钓矶边石”展现了诗人日常的生活场景,清晨在山峰间砍柴,夜晚在江边钓鱼,生活虽简朴却自得其乐。“酌水复烹鱼,可以供日夕”描述了诗人以水煮鱼作为日常饮食,生活虽朴素但满足。“且此恣盘桓,安能守阡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不愿被世俗束缚。

然而,诗人的生活并非总是如他所愿,“江风吹回波,垂钩鱼不上”暗示了生活的不如意,即使垂钓也难以有所收获。“岁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长”进一步描绘了生活的艰辛,干旱使得山田无法耕种,抱瓮浇水也无法让作物生长。“闲来走矶下,轻舟驾两桨”表现了诗人偶尔的轻松时光,驾舟游于江上。“何处是新洲,日入秋砧响”描绘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闻有伐荻人,欣然愿偕往”表达了诗人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恐复非英流,空结千龄想”则流露出对理想人物的憧憬与现实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不易与内心的矛盾。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江上(其二)

江上传夕烽,直彻燕南垂。

皆言阳师来,行人又奔驰。

一鼓下南徐,遂拔都门篱。

黄旗既隼张,戈船亦鱼丽。

几令白鹭洲,化作昆明池。

于湖担壶浆,九江候旌麾。

宋义但高会,不知兵用奇。

顿甲坚城下,覆亡固其宜。

何当整六师,势如常山蛇。

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天运何时开,干戈良可哀。

愿言随飞龙,一上先于台。

形式: 古风

久留燕子矶院中有感而作

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

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

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范文正公祠

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

巳见干戈缠海内,尚留冠佩托江东。

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庙中。

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钱翁口示所辑方书

和扁日以遥,治术多瞀乱。

方书浩无涯,其言比河汉。

彭铿有后贤,物理恣探玩。

耻为俗人学,特发仁者叹。

五劳与七伤,大抵同所患。

循方以治之,于事亦得半。

条列三十馀,有目皆可看。

略知病所起,可以方理断。

哀哉末世医,误人已无算。

颇似郭舍人,射覆徒夸诞。

信口道热寒,师心作汤散。

未达敢尝之,不死乃如线。

岂如读古方,犹得依畔岸。

在汉有孝父,仁心周里闬。

下诏问淳于,一篇著医案。

如君静者流,嗣子况才彦。

何时遇英明,大化同参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