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园中所有十首(其三)芦

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移来种堂下,何尔短局促。

茎青甲未解,枯叶已可束。

芦根爱溪水,馀润长鲜绿。

强移性不遂,灌水恼僮仆。

晡日下西山,汲者汗盈掬。

形式: 古风

翻译

芦苇生长在井栏边,摇曳声如同竹林般嘈杂。
我把它移到屋檐下,为何显得如此局促不安。
茎秆青翠还未成熟,枯黄的叶子已经可以捆绑成束。
芦苇根喜欢溪水,余下的滋润使它长久保持鲜绿。
勉强移植,它的习性却不顺从,浇水的工作让童仆们烦恼。
夕阳西下时分,打水的人满手是汗。

注释

芦:芦苇。
生:生长。
井:井边。
栏:井栏。
萧骚:摇曳声。
大:巨大。
如:像。
竹:竹子。
移:移动。
种:种植。
堂下:屋檐下。
下:落下。
何:为何。
尔:你。
短:短小。
局促:局促不安。
茎青:茎秆青翠。
甲:指芦苇尚未成熟的外壳。
未解:未成熟。
枯叶:枯黄的叶子。
束:捆绑。
爱:喜爱。
溪水:溪流。
馀润:剩余的滋润。
长:长久。
鲜绿:鲜亮的绿色。
强移:勉强移植。
性:习性。
不遂:不顺从。
灌水:浇水。
恼:使...烦恼。
僮仆:童仆。
晡日:傍晚。
西山:西边的山。
汲者:打水的人。
汗盈掬:满手是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赋园中所有十首(其三)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园中芦苇的形象,从井栏上的生长,到被移植到堂下的变化,展现了芦苇的形态和习性。"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形象地写出芦苇初生时的茂盛;"移来种堂下,何尔短局促",则表达了对芦苇被限制生长的惋惜;"茎青甲未解,枯叶已可束",描述了芦苇的生长阶段;"芦根爱溪水,馀润长鲜绿",表现了芦苇对湿润环境的喜好。

然而,当芦苇被强行移栽,其天性无法得到满足时,"强移性不遂",诗人借物抒怀,流露出对顺应自然的感慨。"灌水恼僮仆"一句,通过描写照料者的辛苦,侧面反映了芦苇的不易适应。最后两句"晡日下西山,汲者汗盈掬",以日落和汲水者的汗水,渲染出一种田园生活的艰辛与和谐。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既赞美了芦苇的生命力,也表达了诗人对顺应自然、尊重生命法则的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赋园中所有十首(其四)石榴

堂后病石榴,及时亦开花。

身病花不齐,火候渐已差。

芳心竟未已,新萼缀枯槎。

谁言石榴病,乃久占年华。

邻家花最盛,早发岂容遮。

残红已零落,婀娜子如瓜。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赋园中所有十首(其五)蒲桃

蒲桃不禁冬,屈盘似无气。

春来乘盛阳,覆架青绫被。

龙髯乱无数,马乳垂至地。

初如早梅酸,晚作醲酪味。

谁能酿为酒,为尔架前醉。

满斗不与人,凉州几时致。

形式: 古风

赋园中所有十首(其六)彗草

室幽来客稀,尘土积不扫。

邻翁笑我拙,教我种丛草。

经霜斫为彗,不让秋竹好。

始生如一毛,张王忽侵道。

锄耰禁芟斸,爱惜待枯槁。

有用皆勿轻,吾师灌园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赋园中所有十首(其七)果裸

吾兄客关中,果裸施吾宇。

兄虽未得还,我岂如妇女。

呦呦感微物,涕泗若零雨。

但爱果裸茎,屈曲上墙堵。

朝见缘墙头,莫已过墙去。

物生随年华,还日何足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