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山光凝暮云,风来忽吹散。
借问在山人,何如出山见。
此诗描绘了一幅山间云雾变幻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与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首句“山光凝暮云”,以“凝”字生动地刻画了傍晚时分山色与云彩交融的静谧景象,山间的光线仿佛被凝固,与低垂的云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次句“风来忽吹散”,转折处巧妙地引入了自然界的动态元素——风。随着一阵风吹过,原本凝聚的山色与云雾瞬间被吹散,展现出自然界中不可预知的活力与变化。
后两句“借问在山人,何如出山见”,则将视角转向了对“在山人”的思考。诗人似乎在向隐居山林的人发问,表达了一种对自由与外界世界的渴望。在山中生活的人,是否也向往着走出山林,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种对比和疑问,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选择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间云雾的变化,以及对“在山人”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不详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山云低欲流,山泉绿堪酿。
高台人不游,麋鹿来亭上。
坐石看流水,晚来忘却归。
鸳鸯见人影,惊起一双飞。
君家韭溪上,侬家穆溪头。
相思不相见,恨随溪水流。
西山一何高,东海一何深。
惟应天上月,得见两边心。